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入院治疗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组)和症状性大脑前循环狭窄患者(前循环狭窄组)各80例,比较2组性别、血压等危险因素。另按血管狭窄程度、病情有无进展、出院1个月的生存情况,将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分别分为狭窄率<70%的轻中度狭窄组43例和狭窄率70%~100%的重度狭窄组37例,进展组34例和未进展组46例,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38例,分析各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预后。结果与前循环狭窄组比较,基底动脉狭窄组男性(75.0%vs 57.5%)、高血压(80.0%vs 66.3%)明显升高(P<0.01)。重度狭窄组既往脑梗死及吸烟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既往脑梗死及吸烟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有关(P<0.05)。入院前驱症状与病情是否进展有关(P<0.01)。肺部感染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预后有关(P<0.01)。结论男性及高血压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及既往脑梗死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前有前驱症状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性小,肺部感染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已证实,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成功有效地调控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然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3.
NIHSS评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与回归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有效性。②方法收集入住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1例,分别计算其入院前3天内NIHSS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③结果441例患者的NIH-SS评分为2~31分,其中279例生存者评分平均为(9.94±4.51)分;162例死亡者评分者评分平均为(19.72±6.0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④结论NIHSS评分系统构建的回归模型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64例,进行颅脑DWI、CTA检查。结果:64例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中20%已发生了脑后循环的梗死;颅脑CTA检查的阳性率为92%。结论:DWI、CTA检查应做为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确诊的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作为病例组(危重组),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作为对照组(轻普组)。对比分析两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58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47岁,轻普组49例(84.48%),重危组9例(15.51%)。与轻普组患者相比,重危组患者年龄较大,且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较多,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典型症状表现较少,而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慢性病,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较少,并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和医学模式的变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我们在新的医疗体制和医学教育模式下,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改进临床实习带教方式和方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实习效果,在我科临床实习生带教中采用了"阶段性评估模式",即对初入我科的实习生分四个阶段进行培训和评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脑梗死OCSP分型中各亚型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按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后循环梗死型(POCI)和腔隙性梗死型(LACI)4型。每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干预,康复组患者均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对照组在相应时间点)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各型中康复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结果按脑梗死OCSP分型,TACI型、PACI型和PO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型中康复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脑梗死OCSP分型,早期康复治疗可改善PACI亚型、POCI亚型和TACI亚型1~3个月的预后,对LACI亚型预后改善不明显,早期康复治疗应针对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实施。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入选的1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使其24 h内收缩压(SBP)降低10%~20%[但SBP≥12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80 mm Hg],入院第7天时血压降至140/90 mm Hg以下,14 d内血压维持在这一水平,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入院14 d内的血压变化,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14 d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并进行死亡登记.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但干预组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在14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 P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因素后,降压治疗独立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血压干预可使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降低[OR=0.300,95%CI(0.123,0.730),P <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给予合理降压干预,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可降低14 d死亡/致残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奥扎格雷钠持续微量泵入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持续微量泵入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梗死患者确诊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A及对照组B。3组综合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于生理盐水50ml中持续微量泵入,疗程10d;对照组A采用奥扎格雷钠80mg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一疗程;对照组B采用血塞通400mg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观察治疗10d后3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A和B(均P〈0.05)。结论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奥扎格雷钠持续微量泵入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49例(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LP-PLA2、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与年龄、性别、TC、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1);脑梗死与血清LP-PLA2、hs-CRP、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显著增高,血清LP-PLA2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