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工业技术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高合金钢锻后冷却和退火过程中的开裂问题,研究了M54高合金超高强度钢高温奥氏体化后冷却过程中的相变,以及相变产物对硬度、塑性和韧性的影响,并据此评价锻件冷却和回火过程中的开裂倾向。结果表明,M54钢高温奥氏体化后空冷到室温,随后630℃退火硬度最低,塑性和韧性最好,以此判定实际生产锻件从高温需冷透后再进行退火,锻件开裂的倾向最小,如果退火之前未完全冷透则使材料极度脆化,锻件开裂的倾向最大;高温奥氏体化后直接进入630℃炉内保温不仅不能降低硬度,反而弱化了晶界降低塑性和韧性,因此锻后进入630℃炉内保温同样增大锻件开裂倾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渗层硬度分布、金相组织形貌和物相组成,以及拉伸性能、缺口敏感性和延迟断裂抗力等的分析,研究了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离子氮化后的渗层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氮化表面形成了Fe_4N硬化相,硬度从表面820 HV逐步下降到基体的610HV。由于平缓的硬度分布和不存在Fe_(2-3)N脆性相,使渗层与基体具有较强的协调变形能力;离子氮化后缺口与光滑抗拉强度之比仍达到1.2,可保障氮化构件的安全性。极低的位移速度(0.0015mm/min)缺口拉伸证明了氮化并未增大延迟断裂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参加FAPAS 07300"巧克力中铅、镉测定"能力验证,提高实验室对食品中镉的检测能力。方法针对FAPAS 07300样品,设计合适的检测实验方案,采用微波消解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GF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spectrometry,ICP-MS)进行检测,并通过多种质量控制措施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FAPAS 07300样品的镉含量测定结果为120μg/kg,Z值为-0.1。结论实验检测能力评价为满意,表明本实验室巧克力中镉的定量测定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定离子色谱法测定包装饮用水中溴酸盐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GB/T 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参考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本方法的各个不确定度来源如标准溶液(包括标准物质、标准储备液配制、标准系列溶液配制)、测量结果重复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标准工作曲线等进行分析和量化。结果通过计算,水中溴酸盐含量测定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00312 mg/L,扩展不确定度为0.0006 mg/L,测量结果表示为(0.0124±0.0006)mg/L(置信区间P=95%,k=2)。结论本方法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是标准曲线的拟合和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相似文献   
5.
宁静  杨鹏  高齐  苏杰 《金属热处理》2022,47(11):95-99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力学试验等研究了回火温度对30Cr3Si2NiMoWNb超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变化可实现对力学性能的大幅度调控。200~350 ℃回火,微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与细小弥散的ε-碳化物,此阶段强韧性变化幅度较小,抗拉强度等级1700 MPa、屈服强度等级1300 MPa;350~500 ℃回火由于渗碳体的不均匀析出,强度和韧性同时下降,其中500 ℃左右回火脆性最为严重,冲击吸收能量下降至最低点;500~700 ℃回火生成较稳定的球状渗碳体,强度大幅下降,韧性大幅上升。回火温度对强韧性的影响机理为ε-碳化物、渗碳体等析出相演变过程的影响;一定含量的Si元素可以提高渗碳体形成温度和回火脆性温度。  相似文献   
6.
高齐  杨卓越  王敖 《金属热处理》2022,47(12):95-98
借助转子钢冷却过程实测温度变化,制订了不同直径棒材心部冷却规范,研究了G50超高强度钢在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却速度冷却后得到的微观组织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等效ø430 mm和ø500 mm棒材轴心冷却试样形成马氏体+下贝氏体复相组织,抗拉强度高于油淬试样,屈服强度降低,但不明显损害冲击性能。等效ø650 mm棒材轴心淬火冷却形成60%以上的下贝氏体组织,进一步降低屈服强度的同时,冲击性能反而明显回升,表明该材料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仍保有较高的韧性。  相似文献   
7.
以30CrMnSiA钢作为对比,研究了典型成分G50超高强度钢在Ac1附近加热和冷却的相变过程,及退火硬度和退火制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现行成分控制要求的G50钢,在稍低于膨胀法测定的Ac1温度退火时形成的奥氏体,冷却后形成未回火马氏体导致硬度上升,原680℃退火温度已不适用,出现退火时间越长硬度越高的现象。多炉号试验验证表明,660℃×6 h退火虽有部分奥氏体形成,但原始正火马氏体相软化程度更大,能有效降低G50钢锻件硬度,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借助于传统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研究了添加Mo、Mo+B和Mo+Ni对改善中碳Cr-Mn-Si钢淬透性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中碳Cr-Mn-Si钢及分别添加Mo、Mo+B和Mo+Ni时形成粒状贝氏体相变倾向较大,端淬试样空冷端即形成粒状贝氏体,因此端淬曲线上无法得到符合SAE J406标准的理想临界直径(DI)等淬透性定量信息。然而,端淬曲线的硬度与微观组织对应关系证明添加Mo、Mo+B和Mo+Ni均可降低粒状贝氏体相变倾向,增大马氏体形成能力,从而改善淬透性。虽然添加Mo+B时抑制粒状贝氏体相变、改善淬透性的效果明显,但易受钢中的冶炼残留Al和N的影响,而添加Mo+Ni复合改善淬透性的作用更具优势,且不受钢中的冶炼残留Al和N的影响,因此添加Mo+Ni成为改善中碳Cr-Mn-Si钢淬透性优选的合金化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嵌入式系统中,图形显示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对常用的二维画线和矩形填充算法进行研究,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实现其功能,并在FPGA上进行验证。实践证明,使用文中的方法进行二维绘图,具有明显的加速效果。  相似文献   
10.
建立红松种鳞中多酚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为:C18反向色谱柱(200mm×4.6mm,5μm),以0.05%三氟乙酸溶液(A)和甲醇(B)作为流动相,洗脱梯度:0~11min,5%→15%B;11~16min,15%→17%B;16~23min,17%→23%B;23~36min,23%→35%B;36~50min,35%→40%B;50~65min,40%→50%B;65~70min,50%→5%B;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280nm,该方法满足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通过对8批样品的分析和比对,建立了红松多酚的指纹图谱,标示出14个稳定的共有峰,确定了咖啡酸为指纹图谱的参照峰。结果表明此方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为红松多酚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