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液力缓速器是把车辆的动能转化为工作介质的热能,实现平稳刹车的一种辅助制动装置。因其作用过程制动转矩大、过程平稳、寿命长、散热性能好等特点,在重载、高速运行的车辆上应用广泛。文中通过分析液力缓速器工作介质的流动特性,对工作介质微团所受的作用力进行分析,基于欧拉束流理论建立液力缓速器能量耗散方程,得出液力缓速器制动转矩的值取决于摩擦功的大小,而摩擦功与工作介质的粘度及应变速率的平方成正比。最后指出液力缓速器机械设计的核心在于限制工作介质的流态,为液力缓速器设计计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压结合温热(≤50 ℃)处理对脱脂乳粒径、透光率及蛋白溶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温度(常温、30、40、50 ℃)和压力(0.1~700 MPa)分别处理脱脂乳10~30 min,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脱脂乳粒径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透光率变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可溶性蛋白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脱脂乳透光率在压力不高于100 MPa范围内不受温度、压力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在200~700 MPa范围内,常温条件下处理的脱脂乳透光率随压力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700 MPa下处理20 min时透光率最大,增幅为1 011%;在30~50 ℃范围内,透光率随压力增大(200~700 MPa)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 ℃、500 MPa下处理10 min时透光率增幅最大(537%),透光率受温度和保压时间的影响,且超高压结合温热处理脱脂乳透光率均高于未处理脱脂乳。在常温、0.1~400 MPa范围内,脱脂乳的中位径(Dx(50))随压力的增大而总体降低,在400~700 MPa范围内变化趋势平稳,但均小于未处理脱脂乳的Dx(50);30、40、50 ℃下,脱脂乳Dx(50)随压力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400~700、300~500、200~400 MPa范围内变化趋势平稳,且受时间影响较小。经高压处理的脱脂乳中可溶性乳蛋白(soluble protein,S-Pro)质量浓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受压力、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在30 ℃、500 MPa下处理30 min,S-Pro质量浓度增幅最大(83.55%)。pH 4.6下可溶性蛋白(S-Pro-pH 4.6)质量浓度在压力不高于100 MPa时不受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影响;在200~700 MPa范围内,不同温度下,随压力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S-Pro-pH 4.6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对各指标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透光率与Dx(50)间的相关性随温度升高减弱;透光率与S-Pro质量浓度呈正相关,与S-Pro-pH 4.6质量浓度呈负相关。S-Pro与S-Pro-pH 4.6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经超高压结合温热处理,能够引发脱脂乳透光率、粒径及蛋白溶解性的变化,且这些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接种厌氧絮状污泥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厌氧氨氧化技术因其节能、运行费用低、不需添加有机物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反应器启动慢是该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为了加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该研究在两个不同阶段中先后在同一UASB反应器中接种絮状污泥和添加颗粒活性炭,以含NH4+-N和NO2--N的人工配水为进水,进行连续试验,并在试验过程中调整运行参数,最终添加活性炭的絮状污泥反应器在运行85 d后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过程,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90%。结果表明在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固定化时,反应器启动迅速,活性炭可以成为厌氧氨氧化菌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4.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液力缓速器的设计理论、试验技术等研究现状,包括液力缓速器国内获得的专利、基于逆向工程的设计研究、一维束流理论的理论计算研究、CFD数值研究、基于流固体耦合技术的结构强度研究等在液力缓速器设计理论上的应用,总结相应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等感官评价技术,结合货架期加速实验(ASLT)的阿伦尼乌斯公式(Arrhenius)模型,建立无乳糖超高温灭菌乳(UHT乳)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将无乳糖UHT乳分别贮存于37、27、4℃下,以色泽、气味、滋味为主要指标,在不同的贮存温度下,综合分析无乳糖UHT乳品质与贮存时间之间的变化,并应用Arrhenius公式建立货架期模型。结果表明:37、27℃下贮存的无乳糖UHT乳色泽的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的时间为24、33 d;苦味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的时间为24、27 d;而贮存60 d气味无显著性变化(P>0.05)。4℃下贮存60 d的无乳糖UHT乳色泽、气味、滋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苦味为指标,利用Arrhenius公式拟合的货架期模型为:t=0.109×e-5.1882。选取37、27℃验证模型准确性,与实际货架期之间的误差分别为9.5%、12.5%,误差较小。用此公式计算4℃下无乳糖UHT乳货架期为71 d。因此,以感官指标为依据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可预测无乳糖UHT乳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草图和三维模型视图嵌入特征的聚类性,提出一种结合自注意力和哈希正则化约束的特征提取算法.首先将三维模型渲染得到二维视图集,并通过边缘检测在草图和视图之间建立统一的特征描述空间;然后在共享权重网络中嵌入自注意力层,通过结构信息自相关性编码提高草图和视图的聚类性,避免局部差异性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对特征进行哈希编码,并嵌入哈希正则化约束和交叉熵损失函数,避免特征值发散.对基准数据集SHREC13和SHREC14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哈希自注意力端到端网络的检索准确率方面优于已有的典型算法,平均准确率性能提高了6%.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的酸度、黏度、活菌总数及色泽、滋味和气味的变化,系统比较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的差异性。分别采用37 ℃和42 ℃发酵制备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检测其发酵和贮存期间酸度、黏度及活菌总数的变化趋势,结合电子鼻、电子舌、电子眼技术检测气味、滋味、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期间无乳糖酸奶的酸度增速较普通酸奶快,黏度增加值大。发酵结束后,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的乳酸菌数量是普通酸奶的3.50 倍;42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乳酸菌数量是普通酸奶的2.30 倍。37 ℃发酵酸奶以4094色号为主;42 ℃发酵酸奶以4095色号为主;贮存21 d,酸奶的主色号比例会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贮存1 d,鲜、甜、苦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贮存21 d,酸、甜、咸、鲜、苦味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42 ℃发酵的两种酸奶,贮存1 d时酸、甜、咸、苦味存在显著差异(P<0.05);贮存21 d时酸、甜、咸、鲜、苦味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37 ℃发酵的无乳糖酸奶与普通酸奶在2,3-丁二酮、3-羟基-2-丁酮、乙醇、2-丁酮等气味成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2 ℃发酵的两种酸奶在乙醇及2-丁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 种酸奶在气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不同温度发酵的酸奶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相同温度发酵的无乳糖酸奶和普通酸奶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分析,探讨了剪力墙刚度与地震荷载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的方法,同时提出了剪力墙的合理布置方案,以满足房屋的使用和变形要求。  相似文献   
9.
气门落座动态偏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气门落座过程中动态偏心问题,进行了气门静态接触刚度试验和气门落座碰撞试验,得到气门运动和气门杆应变数据,分析气门落座过程中动态偏转角度和变形。结果表明,在配气机构各零件良好装配条件下,在气门落座过程中,气门碰撞座圈是气门产生偏心的原因,特别是气门碰撞座圈的一瞬间,气门偏转角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处理对脱脂乳感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脱脂乳为原料,研究高压处理对脱脂乳感官特性的影响。脱脂乳在室温下经不同压力(0.1~700 MPa)和时间(10~30 min)处理后测定其透光率和平均粒径的变化,利用电子眼、电子鼻、电子舌分别检测色泽、气味以及滋味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压力超过200 MPa时脱脂乳透光率增加,而平均粒径不同程度减小;高压处理导致脱脂乳感官特性的改变,在0.1~700 MPa范围内分别处理10~30 min,脱脂乳的主要色号(3002和3018)随着压力的升高逐渐消失,同时出现一些新的色号(如2183和2200);在处理10 min后脱脂乳中丙酮相对含量的变化不大,处理20~30 min时整体呈减小趋势;乙醛在700 MPa处理10 min、200 MPa处理20、30 min后消失,且出现2-甲基噻吩和乙醇等气味成分,但整体无明显差异(识别指数均小于80);在处理20~30 min后脱脂乳酸味、咸味与鲜味整体减弱,甜味和苦味增强。因此,超高压处理对脱脂乳气味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色泽、滋味、透光率与粒径产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