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30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零食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零食消费的营养素模式。方法:利用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991年、2004年和2006年的连续3d24h膳食回顾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零食消费率的主要因素,并控制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者的营养素摄入模式。结果:我国中老年零食消费率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2006年的上升速度约为1991~2004年的10倍。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及体力活动水平是影响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的重要因素。结论:我国中老年人零食消费行为正处于快速变迁阶段,应及时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引导合理的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993~2004年我国9省20~65岁的成年居民腰围分布的变化及其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方法:1993、1997、2000和2004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中20~65岁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作为判断成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分析成人腰围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别。结果:1993~2004年间我国20~65岁成年居民的腰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腰围的增大,成人中心性肥胖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男性腰围及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男性腰围均值从76.8cm增加至82.8cm,中心性肥胖率从17.7%增加至40.6%,其增长幅度为129%;女性腰围均值从75.1cm增加至79.3cm,中心性肥胖率从28.5%增加至45.7%,增长幅度为60%。40~50岁男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增长最快的年龄段。女性居民中,农村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均比城市女性快,到2004年女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的城乡差异消失。  相似文献   
4.
强化赖氨酸面粉对人群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在体内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利用率又取决于食物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是粮谷类食物的第一限制氨基酸,谷类食物的氨基酸评分为44,因而影响了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因此,在谷类食物中强化适量的赖氨酸,可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生物价值 ,有研究表明如在面粉中添加赖氨酸0.2%,面粉蛋白的生物价值可由47提高到71,学龄儿童食用这种赖氨酸强化食品一年后,身高、体重和抵抗力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道了1990~1995年“儿童营养监测与改善”项目的执行过程,结果表明农村儿童中存在着许多营养缺乏问题。提出改善途径是培训营养工作人员,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和促进食物生产三方面,最后总结了6条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15位专家联名驳斥一位博士在他编写的科普著作中及一些演讲中提出的“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观点,认为该博士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9省区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模式。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选取2009年调查中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h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因子分析确定了4种模式:模式1以面粉、其它谷类和薯类等为主要食物;模式2以牛奶、鱼虾类和菌藻类等为主要食物;模式3以饮料、动物内脏和速食食品等为主要食物;模式4以蔬菜、豆类和薯类等为主要食物。城乡、性别、年龄和南北是不同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中国9省区儿童青少年有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面粉/杂粮"模式、"牛奶/鱼虾"模式、"饮料/内脏"模式和"蔬菜/豆类"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的变迁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根据中美合作课题“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89年、1991年、1995年、1997年和200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发展对我国居民健康状况、食物摄入、收入情况及体力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对55211名(男26290人,女28921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和55514名(男26449人,女29065人)15岁及以上居民的就餐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谷类仍是我国居民的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农村略高于城市。约40%的居民不吃杂粮、16%的人不吃薯类;我国居民奶类和豆类的消费较低;猪肉仍是我国居民主要肉食,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我国居民中91.5%是一日三餐,8.0%是一日两餐。一日中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5.2%)。城市居民每日在外就餐的比例(26.1%)明显高于农村(8.7%)。结论: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和就餐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预包装食品消费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沈阳市、哈尔滨市、济南市、郑州市、长沙市、南宁市等9个城市的706名成年居民进行预包装食品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成年居民营养标签知晓率为59.6%。年龄和教育程度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4.9%的成年居民关注脂肪,其次是糖(44.2%)、蛋白质(43.5%)、能量(37.7%)、碳水化合物(36.8%)、膳食纤维(35.4%)和钠(28.2%)。93.3%的成年居民在超市购买预包装食品,其次是便利店(54.1%)、市场(38.4%)和网络(14.3%)。结论:应开展全民营养健康教育,指导居民读懂营养标签,引导居民合理选择预包装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