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工业技术   25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掺Rh对纳米SnO2的气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无机试剂为前驱物,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纳米级 SnO_2,以此为基材掺入不同量 Rh 作为气敏材料制成气敏元件。测试了它们的阻温特性和气敏性能。通过比较它们对还原性气体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讨论了掺入 Rh 催化剂对纳米 SnO_2的阻温特性和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 SnO_2具有特征的阻温曲线。随着 Rh 催化剂掺入,不仅引起电阻增大,同时掺杂 Rh 占据表面活性位,使纳米 SnO_2对表面氧吸附时的物种类型相互转换的影响体现不出来。不过,在工作温度为300℃时。掺入0.2%Rh 催化剂使得纳米级 SnO_2对 C_2H_5OH 和 petrol、H_2的灵敏度提高了10倍以上,而且使其对 petrol 与 C_4H_(10)的选择性检测性提高了3倍以上,对 C_2H_5OH 与 CO 的选择性检测性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CNT-WO3元件的氨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碳纳米管(CNT)为掺杂剂制成CNT—WO3旁热式气敏元件.采用混酸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纳米WO3微粉,并用TEM、FT—IR、TG—DSC、XRD等方法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元件在室温条件下对NH3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掺杂元件在室温下对NH3的灵敏度远远高于纯WO3元件,其中0.8wt%的掺杂元件对NH3具有最高的灵敏度.另外,掺杂元件还具有检测浓度低、检测范围宽、选择性好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氨敏元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研磨法对纳米NiO粉体气敏材料进行掺杂,用静态配气法测试了掺杂后材料对还原性气体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掺杂WO3可以明显地提高纳米NiO的检测灵敏度,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灵敏度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4.
纳米NiO薄膜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琰  潘庆谊  程知萱 《材料导报》2003,17(Z1):60-62,65
系统阐述了纳米NiO薄膜的制备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简述了纳米NiO薄膜在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In2O3气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氯化铟为前驱体 ,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In2 O3 颗粒 .经TG -DSC热分析表明 :In(OH) 3 在 2 72 9℃附近脱水形成In2 O3 .经XRD ,TEM等手段表征的结果显示 :所合成的纳米In2 O3属立方晶型 ,晶粒尺寸约 2 0nm .气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纳米In2 O3 气敏元件对TMA及NH3 灵敏度高 .通过与某公司提供的粒度为 3.0 77μm的In2 O3 制成的气敏元件比较得知 ,纳米In2 O3 气敏元件对TMA的灵敏度提高特别明显 .  相似文献   
6.
一维氧化锌的水热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n(NO3)2为原料,CTAB为形貌控制剂, 采用水热合成技术制备了一维氧化锌粉体.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技术对产物的相组成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结果表明一维氧化锌属于六方晶系, 分散性好, 纯度高, 直径~200nm, 长度~5μm. 用该粉体制成烧结型旁热式气敏元件, 测试其气敏性能. 结果表明, 在170℃左右对10ppm的三甲胺、甲醇等还原性气体有很好的响应. 文中对一维材料的气敏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黄家骏  董晓雯  潘庆谊  程知萱 《精细化工》2007,24(7):625-628,661
用溶胶-凝胶法将杂多化合物镶嵌于新颖的C—Si—O—Ti网络复合体系,并通过旋涂法将其制成薄膜。采用IR,XRD和TG-DSC等方法对薄膜进行了结构表征,用UV-vis和ESR光谱对薄膜的光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复合薄膜在紫外光照射前为无色,经光照后逐渐变为深蓝色,在可见光区500和725 nm处出现特征吸收峰。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吸收峰的强度有所增长,87 min时达到吸光饱和。避光静置3 h后吸收峰完全消失,薄膜从蓝色变为无色,复合薄膜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能。这一新颖的复合体系的形成,为进一步开拓同时具有光致变色和光催化复合性能的多功能材料提供了参考。该研究工作的新颖性,得到上海大学情报研究所2007年2月6日出具的第2007021000-001号《科技查新报告》证实。  相似文献   
8.
In2O3纳米孔材料的制备及其甲醛气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In(NO3)3·4.5H2O为主要原料,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地制备出In2O3纳米孔材料.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系统研究了其气敏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合成的六方相In2O3纳米孔材料,其孔径小于17nm,孔道形状复杂且相互连通,以该材料制成的气敏元件对甲醛有很好的气敏性能,对50×10-6甲醛的灵敏度高达23.6.  相似文献   
9.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锡薄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无机物(SnCl4.5H2O)为前驱物采用溶胶-凝胶技术、浸渍涂布法制备二氧化锡薄膜。研究了凝胶的脱水与晶化过程,得到经600℃热处理后凝胶晶化完整。同时对不同粘度的涂布液与成膜厚度以及不同提拉速度与成膜厚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较好的直线关系。膜厚与提拉速度的关系式为t≈V0.58。  相似文献   
10.
In2O3薄膜及纳米颗粒制备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介绍了In2O2薄膜及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特点,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