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对不同贮存温度下原料羊乳中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原料羊乳在3℃下贮存36h,乳样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不显著(p>0.05),嗜冷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10℃下贮存24h后,乳样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冷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不显著(p>0.05);当贮存温度为37℃和25℃时,分别贮存6h和12h以后乳样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嗜冷菌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和贮存时间的延长,原料羊乳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在原料羊乳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贮存温度控制在3℃,贮存时间不应该超过36h,以提高原料羊乳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2.
研究黄参茎叶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以响应曲面法优化黄参茎叶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同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物的还原力,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黄参茎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70℃、料液比(g/mL)1∶35、提取时间30 min,此时多酚得率为1.1448%;黄参茎叶多酚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并且在0.1~0.6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黄参茎叶多酚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BHT,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非衍生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羊奶中短中链游离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羊奶中短中链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的非衍生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其测定过程包括
羊奶中脂肪的提取、FFA的分离和气相色谱测定3 个部分。首先用乙醇-乙醚-正庚烷将羊奶中脂质进行提取,然后
采用氨丙基固相萃取柱将FFA进行分离,最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FFA含量。采用外标法测定羊奶中FFA的回收率,
以此作为FFA的校对系数。结果表明,羊奶中长链FFA的回收率较高,而短链FFA的回收率较低,尤其是C2︰0和C4︰0回
收率仅为23.9%和78.5%,但其回收率相对稳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04%,可校对测定过程中FFA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牛乳、水牛乳、绵羊乳、山羊乳、骆驼乳和人乳中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发现山羊乳总体营养成分接近于人乳,对婴幼儿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绵羊乳和水牛乳中干物质含量较高,有利于开发成乳粉类产品;骆驼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应在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依据不等强支护理念,对复杂条件下复合顶板巷道支护进行了分类设计,较好地适应了变化剧烈的复合顶板对巷道支护的特殊要求,改善了现场安全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奶山羊挤奶过程中不同挤奶阶段的乳样中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挤奶阶段乳中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变化,挤出的前期乳样中微生物数量最高,中期乳样次之,末期乳样最低.前期乳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冷菌、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的数量分别高达3×106、1.4×104、3.3×104、1.3 x 103、1.5×105和1.3×105cfu/mL,明显高于中期乳样和末期乳样(P<0.05),尤其是前期乳样中的菌落总数已高出GB19301-2010中收购生鲜乳的微生物指标(2×106cfu/mL).因此在挤奶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弃去前期乳样,以提高原料羊乳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冷榨核桃粕为原料,研究核桃粕中蛋白提取工艺及优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核桃粕中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核桃粕蛋白最佳提取工艺及其优化方法。结果表明,响应面法较正交试验更好的对核桃粕中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各因素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次序为碱溶pH值>液料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150 W时,核桃粕蛋白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48 ℃、液料比25∶1(mL/g)、碱溶pH 8.7,pH 5.0时进行沉淀,此条件下核桃粕蛋白质的提取率达69.62%。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巴氏杀菌条件对原料羊乳和贮存过程中巴氏杀菌羊乳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不同污染程度的原料羊乳分别在63℃/30min、72℃/30s和85℃/15s下处理,乳样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差异极为显著(p<0.05)。随着巴氏杀菌强度的增大,污染程度相同乳样的巴氏杀菌效率依次增高,污染程度不同乳样的巴氏杀菌效率却依次降低。巴氏杀菌后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的乳样在5℃贮存7d后,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变化不显著(p>0.05),均未超过巴氏杀菌乳国标GB19645-2010;重度污染的巴氏杀菌羊乳乳样在5℃贮存7d之后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已经显著超过巴氏杀菌乳国标GB19645-2010。因此原料羊乳在生产和贮存运输过程中要避免被微生物所污染,轻度和中度污染乳样的巴氏杀菌条件应选63℃/30min,贮存温度和时间应该控制在5℃/7d以内,以提高巴杀羊乳的品质和货架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