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9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邓依  唐云容  张文学 《酿酒科技》2010,(3):46-47,50
利用非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位于多粮原料生产的窖壁和窖底的新窖和老窖窖泥中原核微生物的16S-23S rRNA ITS进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利用NTSYSpc2.10e软件构建聚类图,分析其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窖池的不同部位的原核微生物在16S-23SrRNAITS水平上呈现出差异,其中老窖窖底和新窖窖底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其相关系数为0.47;而老窖窖壁和新窖窖壁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却差异不大,其相关系数为1.00。  相似文献   
2.
浓香型习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液液微萃取(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GC-FID)技术对13种浓香型习酒酒样的香气化合物进行定量,共分析定量了75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27种,醇类9种,酸类12种,醛酮类8种,酚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9种,萜烯类3种,呋喃类3种和硫化物1种.从各类化合物含量上看,在浓香型习酒中含量较高的是酯类、醇类、挥发性有机酸等;结合香气活力值(OAV)分析,浓香型习酒重要的香气物质(OAV≥100)有:己酸乙酯、大马酮、辛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二甲基三硫、3-甲基丁醛、2-甲基丙酸乙酯、乙醛、3-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丁酸和戊酸;通过对习酒重要香气化合物的量比分析,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浓香型习酒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3.
钟方达  胡峰  唐云容 《酿酒科技》2012,(7):41-44,49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等研究方法有效结合,从制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量化分析、大曲优势微生物菌群的鉴定,以及酒曲微生物菌群多样性3个方面对浓香型习酒架式大曲微生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学研究,探讨了大曲生产体系微生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规律,为揭示黔派浓香型习酒酿酒微生态学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浓香习酒窖泥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窖池窖泥中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对于分析窖泥的时间长短及其对酒的香味和风味影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多种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对习酒酿酒窖泥细菌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夏季老窖多粮窖壁泥中的细菌主要分为4个菌群:Petrimonas sulfuriphila,Thermacetogenium phaeum,Caloramator及不可培养的杆菌属;古菌主要分为2个簇:Methanoculleus和Methanoculleus palmolei。所有细菌都是厌氧的且大多数是嗜热或嗜温的,窖泥中细菌和古菌共同作用生成多种活性物质降解复杂的有机物,其代谢产物在窖池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能形成浓香型白酒的特征风味因子。  相似文献   
5.
DGGE法在盛夏习酒酒醅的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酒醅入窖前后的菌群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微生物群落结构呈明显多样分布,发酵结束后优势菌明显改变,经同源性比较,Laetobacillus plantarum成为绝对优势菌,Weissella属细菌在酒醅中稳定存在。根据细菌菌群的变化及分布推测,在盛夏习酒(浓香型)酒醅发酵过程中,Lactobacillus和Weisselln细菌为重要菌群。  相似文献   
6.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作为一种存在于蒸馏酒中的2A类致癌物质,成为影响饮酒人群健康安全的潜在因素之一。我国白酒固态发酵方式及独特的生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有EC控制措施的可使用性。本文从我国白酒发酵、蒸馏及贮存过程等方面概述EC的现有代谢机制、控制措施及其风险评估,这有利于我国白酒中EC限量标准的建立,为消费者和白酒生产企业提供参考,使我国白酒企业得以良性发展及保障白酒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浓香型白酒产酸细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分离得到204株细菌,经初筛、复筛、产酸实验得到产酸较强的4株细菌Pe-B36、SW-B158、T-B14和Q1XX-B254,经放大产酸实验得pH值及总酸分别为:4.63、0.73度,4.47、0.82度,4.63、0.86度,4.69、0.81度。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对这4株细菌进行了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Pe-B36和Bacillus cereus、SW-B158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B14和Bacillus sp.、Q1XX-B254和Bacillus cereus分别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产酸细菌的筛选和精确鉴定对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产酸分析及提高白酒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习酒大曲中分离到优势酵母茵24株,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5株纯培养菌株.经菌落特征、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常规分类方法,结合18S rDNA序列分析,对这5株酵母菌做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Q0-45和Saccharomyces sp.、Q0-47和Debaryomyces hansenii、Q1XP一6和Candida pseudolambica、Q1XP-8和Issatchenkia orientali、Q1XX-46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分别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结合,对传统白酒微生物菌群的快速、准确认识和目的性纯菌株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酒行业健康饮酒、饮健康酒业已成为白酒爱好者的共同理念,白酒质量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其中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主要是在生产各环节通过外源带入、内生形成。文章从外源和内源识别出白酒生产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子,其中外源风险因子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微生物毒素、塑化剂、重金属、甜味剂,内源风险因子主要包括甲醇、醛类、高级醇、氨基甲酸乙酯、氰化物、生物胺,并全面的介绍风险因子的形成机制、危害,概述现行国家标准限量及检测方法现状,针对性的提出控制措施及对策,以期为我国白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