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观察胸腺五肽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IL-12p70和IL-23p19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阴道分泌物IL-12p70和IL-23p19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IL-12p70和IL-23p19水平均低于正常人(P〈0.01),两组患者间IL-12p70和IL-23p19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胸腺五肽组IL-12p70和IL-23p19水平升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3%(P〈0.05)。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存在着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胸腺五肽可通过纠正两型细胞因子失衡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宁夏地区首个回族迟发型卟啉病(PCT)家系进行uroporphyrinogen decarboxylase(UROD)基因的突变分析,以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收集1个迟发性卟啉家系的外周血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UROD基因的全部10个外显子,采用直接测序方法获得各外显子序列,并与NCBI网站公布的UROD的标准序列(NC号:000001.10)进行对比,对UROD基因的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中的患者均为女性,家系成员URO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均扩增成功,与原始序列对比,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 PCT家系UROD基因各外显子未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方法 收集30例确诊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同时收集30例健康人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JNK和p-P38MAPK蛋白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组织和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组织p-JNK和p-P38MAPK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OD)值分别为0.663 ± 0.016和0.436 ± 0.01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333 ± 0.009和0.306 ± 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4.869、21.913,均P < 0.001)。Western印迹法同样显示,寻常性银屑病皮损p-JNK和p-P38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77和165.084,均P < 0.05)。结论 JNK和P38MAPK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表皮细胞的过度增殖。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0岁。左大腿外侧瘀点和瘀斑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层灶性液化,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展充血,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外溢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诊断:象限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 R-203a、p63亚基TAp63和ΔNp63m RNA及其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静止期和退行期皮损组织共30例、皮损旁组织15例和正常皮肤组织15例,通过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mi R-203a、ΔNp63和TAp63 m RNA在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组织、皮损旁组织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ΔNp63蛋白在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组织、皮损旁组织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组织中mi R-203a与p63m RNA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RT-PCR结果显示mi R-203a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银屑病皮损及皮损旁正常组织中表达上调(P0.05)。ΔNp63m RNA在不同发展时期银屑病皮损组织表达上调(P0.05),TAp63 m RNA在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组织表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ΔNp63蛋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和退行期中表达上调(P0.05)。银屑病不同发展时期皮损中mi R-203a与ΔNp63m RNA表达呈正相关(r=0.30,P0.05),mi R-203a与TAp63 m RNA表达呈负相关(r=-0.37,P0.05)。结论 mi R-203a、p63及其亚基ΔNp63和TAp63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8岁,农民。因舌体反复破溃、皮肤进行性黑变2年,加重伴行走不稳2个月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破溃,双手、双足各小关节处皮肤颜色变深,呈棕黑色或黑色,并伴乏力、纳差、餐后饱胀感,曾以消化不良处理,疗效欠佳,未再诊治。随后双踝关节、双下肢胫前、腰骶部等处皮肤亦出现黑变并粗糙,胸腹部出现类圆形色素脱失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磷酸化ERK1/2、JNK和p38MAPK与其上游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下游转录因子Elk-1在光线性角化病(AK)和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 方法 收集确诊为AK和高、中、低分化SCC患者各30例的病变组织,同时收集30例非癌患者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EGFR、p-ERK1/2、p-JNK、p-p38MAPK及p-Elk-1蛋白在AK和不同分化程度SCC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p-EGFR在SCC组中的表达高于AK组及正常对照组(P < 0.05),AK组与正常对照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RK1/2、p-JNK、p-p38MAPK及p-Elk-1在SCC的表达均高于AK组及正常对照组(P < 0.05),且在AK中的表达又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除p-EGFR和p-Elk-1在高分化和中分化SC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RK1/2、p-JNK、p-p38MAPK随着SCC分化程度的降低,其表达逐渐增高(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SCC中p-EGFR的表达与p-ERK1/2、p-JNK、p-p38MAPK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 = 0.843、0.819、0.902,均P < 0.01),且p-Elk-1的表达与p-ERK1/2、p-JNK、p-p38MAPK的表达强度亦呈正相关(r = 0.874、0.843、0.893,均P < 0.01);在AK中p-EGFR的表达仅与p-p38MAPK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 =0.707,P = 0.022)。 结论 p-EGFR、p-ERK1/2、p-JNK、p-p38MAPK及p- Elk-1蛋白在皮肤SCC中的表达与其病理分级有关。磷酸化EGFR→ERK1/2、JNK、p38MAPK→Elk-1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在AK和SCC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的年龄均在70岁以上,其中5例为下肢静脉血栓,2例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5例早期表现为双下肢水肿,4例嗜酸性粒细胞值>1.5×109/L,4例低蛋白血症,4例D-二聚体阳性,4例长期卧床。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且多发生于老年人,需引起临床医生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并了解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初步探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6月入住ICU经筛选符合条件的2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和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是否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真菌药物情况,以及部分血生化检查指标,同时记录真菌感染者致病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31例患者中真菌感染者37例,深部真菌的发病率为16.02%。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从血液、尿液、痰液、胸腔积液、腹水、脑脊液等标本中共分离出菌株45株,其中酵母菌42株,霉菌3株,酵母菌中以白念珠菌(18株)最为多见。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的敏感性分布有明显的种问差异。结论①深部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曲霉。真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抗真菌药物对深部真菌的敏感性分布有明显的种间差异。②高龄、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使用、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贫血是ICU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82岁。主因躯干、四肢红斑、结节、肿块1年半,加重1月于2012年11月15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背部及腿部出现两三个黄豆大小结节,颜色暗红,质略硬,表面光滑,无明显自觉症状,当时未予重视。此后结节逐渐增多,范围扩大,波及四肢和躯干部。因结节大小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自觉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故患者一直未予正规诊治。近一月来,结节迅速增大,尤以右背部及双下肢为甚,部分结节融合成形态不规则的肿块,最大为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