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48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的β连环蛋白(β-catenin)、Fascin-1蛋白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集的术后结肠癌组织标本(癌组织) 60例、30例结肠癌癌旁组织(距离病灶边缘5 cm以内的正常结肠组织,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β-catenin与Fascin-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癌组织的Fascin-1蛋白、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 67%、78. 33%均高于对照组的10. 00%、16. 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癌组织的Fascin-1蛋白与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 382,P 0. 05);癌组织的Fascin-1蛋白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癌组织的Fascin-1蛋白阳性表达与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侵及浆膜、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结论β-catenin与Fascin-1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二者呈正相关表达,并且与肿瘤TNM分期及发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革兰阴性杆菌的产ESBLs菌株,同时监测其耐药性,从而指导此类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对重症监护室分离的116株革兰阴性菌做ESBLs的检测,并比较亚胺培南等12种抗菌药物体外抗菌作用.结果重症监护室产ESBLS耐药株占全部分离菌的353%,其中阴沟肠杆菌占44.4%,肺炎克雷伯菌占43.2%,大肠埃希菌占37.5%产ESBLs耐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氨基糖苷类,喹喏酮类和磺胺类有交叉耐药,亚胺培南对产ESBLs耐药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是目前治疗产ESBLs耐药菌的首选药物.结论检测ESBLs菌株,有助于临床治疗此类细菌引起的感染,防止医院感染产ESBLs病原菌的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3.
杨学军 《海峡药学》2007,19(12):143-144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的920株病原菌中,前几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5.97%)、肺炎克雷伯菌(13.58%)、鲍曼不动杆菌(8.59%)、表皮葡萄球菌(6.09%)、铜绿假单胞菌(5.87%);真菌(18.58%);Gˉ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是0~6.82%和0~11.36%,其次是头孢派酮/舒巴坦,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派拉西林均出现较高的耐药率;G 葡萄球菌属除对万古霉素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结论肠杆菌、非发酵菌、葡萄球菌、真菌是医院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应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Von Hippel-Lindau(VHL)病为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3p25~p26,为一组家族性、多发性、多器官受累的良恶性肿瘤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发生于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血管母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瘤以及肝、肾、胰腺、附睾等多发囊肿或肿瘤。[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我院2005年开展82例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出现SAH,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例1 女性,45岁。因胸椎T1-2水平椎管内许旺细胞瘤手术后6年,胸部不适伴左上肢肌力减弱5个月,于2007年3月20日入我院治疗。2001年7月因右下肢痛温觉消失于我院行左侧胸椎T1-2之水平椎管内肿物切除术,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许旺细胞瘤,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轴形内固定(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6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5级,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27例,恢复一个级差的3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 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factor1,HIF1)是调节细胞缺氧反应的主要转录因子,HIF1α为其活性调节亚单位。HIF1α在胶质瘤中表达显著增加,并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HIF1为异二聚体结构,调控多种与细胞缺氧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氧水平、相关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及细胞因子等均可调节HIF1α蛋白的表达;HIF1α和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细胞代谢、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并可影响放化疗对肿瘤的疗效;以HIF1α为靶点的药物或基因治疗正在成为胶质瘤基础和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恶性胶质瘤为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为神经外科的治疗难点。替莫唑胺抗恶性胶质瘤效果确切,有必要探索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疗效。各种替莫唑胺优化方案在恶性胶质瘤的初步治疗中已获得肯定疗效,但仍需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和基础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对252例尖锐湿疣从年龄、职业、文化、婚姻、感染方式,皮疹形态与分布,自觉症状,组织病理、伴发疾病、治疗方案与结果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尖锐湿疣的发病、亚临床感染、治疗和生殖器癌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