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3篇
工业技术   26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在介入治疗防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84例介入手术治疗中联合应用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铅围脖、铅眼镜及距离等对介入操作人员进行综合性防护。利用FJ?鄄2000个人剂量仪监测X射线辐射剂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3.4%;铅玻璃防护屏防护效率为93.5%;铅防护服防护效率为88.4%;这些放射防护器材前后X线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距球管1 m处 X线衰减量为58.6%,距球管3 m处的X线衰减量为86.4%。1 m与2 m之间,2 m与3 m之间的辐射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综合性防护措施在介入操作中可有效降低X射线辐射、减少对介入操作人员身体危害。
  相似文献   
2.
3.
贾中芝 《工业加热》2019,(11):1023-1023
编辑部老师:您好!
近日阅读发表于贵刊2019年第28卷第8期第738页《吗啡注射液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术中的应用》[1]一文有几处疑惑。一是文章自述为双盲研究,然而方法部分却有“研究组患者TACE术后按维持量继续泵入右美托咪定6 h,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调整右美托咪定泵入剂量,对照组根据疼痛情况补充吗啡注射液”描述。这两种止痛方式截然不同,如何予以双盲研究未予描述清楚。二是文章定义手术时间为自动脉穿刺开始至压迫止血,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9.3 min和30.2 min,所有患者均应用微导管灌注奥沙利铂(100 mg/m2),然后用碘油+表柔比星栓塞,最后用空白微球栓塞,而整个手术仅需要30 min。文章纳入患者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C期,肿瘤状态为多个或存在血管浸润,或存在转移,病情复杂,是否存在肝外血管供血,是否进行充分的血管造影未予交待;根据相关指南[2]中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时间应≥20 min,相信该组患者灌注时间也不会太短,但问题是总手术时间为30 min,是否达到了指南要求的栓塞终点。三是所有患者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前均预防性应用吗啡,这是否符合伦理,会否造成吗啡滥用,能否真正达到止痛作用(患者疼痛多发生于术后若干小时),均需好好探讨。
  相似文献   
4.
【摘要】 钇-90(90Y)放射栓塞治疗可以直接将大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带到靶肿瘤组织内,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与TACE治疗不同,90Y微球放射栓塞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如腹痛、发热、恶性、呕吐。然而,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取决于术前仔细的评估和术后密切的随访。本文将详细讨论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接受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5.
【摘要】 钇-90(90Y)微球放射栓塞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它将载有发射β射线的90Y树脂或玻璃微球选择性地注射到肝动脉。90Y微球随血流被阻塞在肿瘤血管床,其发出的射线对靶肿瘤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在不可切除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得到证实。本文作为90Y微球放射栓塞系列综述的第一部分,将讨论90Y和90Y微球的基本特性,90Y微球放射栓塞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放射性安全与防护。
  相似文献   
6.
【摘要】 迄今有20余种下腔静脉滤器(IVCF)应用于临床。尽管有多款已退出市场,但大多仍在应用。临床上可回收型IVCF应用后取出率较低,长期留置患者体内引起的并发症多。本文总结常用IVCF特性及影像表现,旨在更好地临床应用及影像随访,提高IVCF识别能力,早期发现IVCF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当前图书馆书籍自动定位系统存在误差大,实时性差等不足,为了获得更加理想的图书馆书籍自动定位结果,设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图书馆书籍自动定位系统。首先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读取书籍位置信息,再传送到物联网汇聚节点进行信息融合和处理,然后通过物联网将信息发送到控制中心,用户通过控制中心可以查询书籍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图书馆书籍的智能定位,最后对系统性能进行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系统提升了图书馆书籍信息定位的精度,加快了图书馆书籍信息定位速度,具有较好的智能化程度,实际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在HCC TACE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HCC患者于TACE术前1~3d、术后6~8d和30~40d分别行双源CT灌注扫描,经肝脏CT灌注软件得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等彩色灌注图,在图像上分别测定相应的灌注参数值,观察TACE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变化及肿瘤的大小改变,评价TACE治疗肿瘤的疗效。结果TACE术前9例肿瘤呈均匀高灌注,15例呈不均匀高灌注。术后8例瘤灶内碘油沉积密实,16例碘油沉积不均。灌注图像显示碘油沉积区域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及缺乏区域仍有血流灌注。所有患者术前、术后6~8d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的肿瘤组织HA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P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8d肿瘤最大径以及肿瘤残留患者复发前后肿瘤最大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TACE术后,16例残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HA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直观和定量地反映肝癌TACE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助于TACE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摘要】 钇-90(90Y)放射栓塞的潜在风险是在灌注微球过程中意外发生非靶血管栓塞。因此,术前采用肝动脉造影的方法来仔细确认有无潜在风险的动脉和血管交通尤其重要。完整的术前肝血管评估包括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预防性栓塞有导致90Y微球异位栓塞风险的动脉和确定继发于肿瘤病理性动静脉瘘产生的肝肺分流。本文将讨论90Y栓塞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引起非靶血管栓塞的相关动脉解剖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血管的风险,预防非靶血管栓塞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内栓塞(TAE)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行TAE治疗的晚期膀胱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TAE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均成功行TAE治疗,手术成功率100%。22例患者中,术前与术后1个月腹痛评分分别为4.73±1.91和2.45±1.29(P<0.01),ECOG体能评分分别为3.14±0.47和2.68±0.56(P<0.05),血红蛋白分别为(61.4±11.8)和(79.3±14.5)g/L(P<0.01)。7例存在尿路梗阻患者中,5例尿路梗阻消失,2例梗阻症状减轻,但仍有排尿不畅。随访(7.1±3.0)(1.5~24)个月,半年生存率为54.5%(12/2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TAE不但有效改善因肿瘤导致的血尿和尿路梗阻症状,而且还可以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