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合的基础上加用新型专利装置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对射线防护效率与手术操作灵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50台冠脉介入手术过程中分别使用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和在此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新型防护系统,以盖革计数器测量放射当量以评价防护效率的优劣性。铅衣和防护房测量位置均设定为离地面130 cm,相当于身高170 cm术者的胸部位置,铅衣和防护房内外表面各设一测量点。屏蔽效率计算公式为:屏蔽效率 = (外部X射线当量 - 内部X射线当量)/外部X射线当量 × 100%。术者对使用过程中防护装置对手术的影响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进行评分。结果 新型防护系统在屏蔽效率方面明显超过传统防护系统(99.06% ± 0.74%比90.33% ± 1.41%,P < 0.01),在目前防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术者射线曝光量约90%,而在对手术的影响(0比0)和球管调整时的可操作性(2.96 ± 0.20比3.00 ± 0)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目前铅衣、铅围脖和铅屏组成的传统防护系统基础上附加防放射线手术操作房的防护效果是传统防护装置的10倍,且对手术无不良影响,球管调整时操作灵活,是放射防护装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调查三级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及个人防护现状。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于广东省某三级医院对108名在介入室、CT/MR室、介入导管室、放疗科、放射科的在岗的医师、技术人员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个人辐射接触及防护资料,自制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问卷(I-CVI、S-CVI均为0.9)调查医院的介入放射防护能力。结果广东省某三级医院在屏蔽设施、操作时间及距离防护方面的防护能力较强,但仍缺乏完善保健休假制度,职业危害检测不足,存在对防护及培训制度执行力不足等现象。个人防护方面,介入手术过程中铅围裙的使用率仅为72.2%,不佩戴放射检测仪高达4.6%,表示不确定放射检测仪佩戴位置的医务人员高达9.3%。结论 医疗机构对放射介入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职业健康重视不足;部分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对职业防护缺乏足够重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刘相花  白玫  刘彬 《工业加热》2010,(10):807-810
目的 对C型臂CT(DynaCT)头胸腹扫描辐射剂量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 60和ICRP 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对DynaCT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模拟人体体模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DynaCT头胸腹成像器官剂量,再根据不同版本ICRP组织权重因子对器官剂量加权求和获得头胸腹扫描各自的有效剂量。分析3个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 采用ICRP60计算得到DynaCT 成像有效剂量为: 头部(男性0.80 mSv,女性0.79 mSv),胸部(男性6.13 mSv,女性6.12 mSv),腹部(男性8.46 mSv,女性8.48 mSv),采用ICRP103计算得到的有效剂量分别为:头部(男性1.28 mSv,女性1.29 mSv),胸部(男性7.51 mSv,女性7.52 mSv),腹部(男性9.21 mSv,女性9.27 mSv)。有效剂量相对增加头部(男性59.81%,女性62.81%),胸部(男性22.72%,女性22.95%),腹部(男性8.91%,女性9.35%)。结论 由于器官权重因子变化造成了不同部位器官当量大小改变。ICRP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DynaCT头胸腹成像所致有效剂量的增加,而且对于不同性别和扫描部位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采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60和ICRP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计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及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所致有效幅射剂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在ART仿真人体辐照体模(fluke biomedical)躯干部分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器官剂量,再将器官剂量按照不同版本ICRP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加权求和获得有效剂量。分析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同时计算有效剂量与剂量面积乘积(DAP)转换系数。结果ICRP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进行调整后带来了有效剂量的增加:CAG(6.88%)和PCI (8.46%)。对于CAG、PCI 诊疗过程,权重因子的变化带来女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7.25%(8.76%),男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6.51%(8.17%);有效剂量对DAP的转换系数也从0.10(0.13)变为0.11(0.14)。结论ICRP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CAG和PCI 诊疗过程所致患者器官剂量的增加,对于有效剂量增加幅度PCI 略高于CAG,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患者。有效剂量的增加有两方面原因: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小而器官当量剂量大和器官当量计量小但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大。有效剂量和DAP之间转换系数的变化表明在介入放射工作中用转换系数估算患者有效剂量时要考虑新版本ICRP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糖尿病合并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PAO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为治疗糖尿病伴发跛行患者及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而进行的63次介入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PTA及PTA加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病变血管共85支,包括髂动脉15支(17.6%)、股动脉36支(42.4%)、腘动脉20支(23.5%)、胫动脉14支(16.5%)。采用Kaplan Meier曲线法确定通畅率(根据超声复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1.9个月(6 ~ 36月);结果 63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7例(占58.7%)、合并冠心病19例(占30.2%)、吸烟史占52.2%。介入操作技术成功率97.8%,术后30 d无死亡病例。ABI值明显升高(由术前0.397 ± 0.136 升至术后0.783 ± 0.134;P < 0.01)。6、12、24和3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4.4%、57.9%、49.8%及40.7%,相应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1.1%、79.1%、65.7%及54.1%(P < 0.01)。相应的肢体保存率分别为93.3%、86%、83.3%及83.3%;结论   经皮血管再通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优点,同时还不阻挠必要时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深受众多患者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技术在非血管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以2010年7 - 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与介入科诊治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臂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活检术或经皮穿刺介入治疗,观察分析并发症及活检阳性率。结果 13例患者在C臂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介入治疗,其中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2例,盆腔脓肿、肝脓肿穿刺引流各1例,肝癌经皮穿刺乙醇消融术4例,肾囊肿、肝囊肿穿刺乙醇硬化各2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置管引流1例。余18例行病理活检,其中4例为肝活检、7例为肺活检、2例纵隔占位活检、骨与软组织活检4例,颈部肿块活检1例。所有患者术程顺利,术中无技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活检病例中1例肺活检为假阴性,17例获阳性结果,总阳性率为94.4%。结论 C臂CT引导下靶向穿刺技术实现了CT和X线透视优势互补,实时透视显示路径图指导穿刺、治疗;不仅优化了介入工作流程、节省手术时间,而且穿刺成功率较高、技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