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业科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比较不同前处理方式对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As)、铅(Pb)、镉(Cd)的提取效果,建立了微波消解-ICP-MS测定饲料中重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铅、镉的回收率为89.4%~111%, RSD为1.8%~2.7%,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检测需求。同时通过元素含量计算公式,对试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并对影响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计算评定。评定结果显示,饲料标准物质中总砷、铅、镉的测量结果分别表示为As(2.94±0.43) mg/kg, Pb (4.04±0.48) mg/kg, Cd (0.379±0.063) mg/kg,包含因子k=2。  相似文献   
2.
样品经微波消解后以一级水定容,利用微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青蟹中Cr、As、Cd、Pb的含量。选取Ge、Rh、Re作为内标元素,消除可能存在的基体干扰,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在ICP-MS最佳工作条件下,所测元素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002 0~0.007 7 mg·kg-1,精密度为0.8%~2.8%,加标回收率为93.3%~104.4%。将建立的方法对有证标准物质扇贝和大虾进行分析,测定值均在标准参考范围内。该方法快捷简便,测定结果准确,适用于青蟹中Cr、As、Cd、Pb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于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示范基地采用大田试验连续3年研究休闲期深翻、深松对0-300cm土壤水分、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特性、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底墒,欠水年、平水年,休闲期深翻分别提高播种前0-300cm土壤蓄水量26.98%,15.67%,较深松更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且欠水年蓄水保墒效果可延续整个生育时期,而丰水年,休闲期深松效果更佳,可提高12.25%。休闲期耕作有利于植株氮素吸收积累,欠水年、平水年,休闲期深翻更有利于氮素吸收,可延续至开花期,且欠水年效果更佳;丰水年,休闲期深松更有利于氮素吸收,可延续至生育后期。结果还表明:休闲期耕作显著提高欠水年、平水年花前氮素运转量,且深翻效果较好;丰水年,休闲期深松较深翻可显著提高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休闲期耕作可显著提高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降低平水年茎秆氮素积累量及其占整株比例,显著降低丰水年茎秆、颖壳+穗轴氮素积累量占整株比例。最终,休闲期耕作可显著提高不同降水年型氮素生产效率,且欠水年、平水年休闲期深翻较深松有利于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丰水年休闲期深松较深翻有利于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总之,休闲期耕作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提高土壤水分贮备水平,尤其是欠水年;有利于促进植株氮素吸收,可延续至生育后期;有利于促进茎秆、颖壳+穗轴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运转,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最终,休闲期合理耕作有利于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且欠水年、平水年以深翻效果更佳,丰水年以深松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种质资源,拓宽现有种质基础,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引进35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对其株高、穗下节长、穗下茎长、穗长、旗叶面积、分蘖数、穗粒数、生物量、收获系数、产量和千粒重11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籽粒水分含量、蛋白含量、面筋含量、淀粉含量、纤维素含量、硬度、SDS沉降值和Zeleny沉降值8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批材料的农艺和产量性状变异系数为7.46%~32.29%,平均为15.36%;多样性指数(H′)为1.85~2.04,平均为1.98。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80%~17.55%,平均为10.19%;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7~2.04,平均为1.96。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为总信息量的82.84%。聚类后方差分析可将材料分为4个类群,类群Ⅲ的产量等相关性状较高,类群Ⅳ的蛋白质含量、纤维含量、面筋含量、硬度和SDS沉降值最高。这批材料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程度大,遗传类型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超声提取土壤中交换性钙、镁和速效钾的最优条件,建立了超声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同步测定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样品质量0.5 g、1.0 mol·L-1乙酸铵溶液、pH 7.0、浸提液50 mL、超声浸提时间30 min。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标准物质GBW07416a (ASA-5a)、GBW07415(ASA-4)与NSA-6,测得结果均处于标准值的不确定范围内,交换性钙、镁与速效钾检出限分别为0.013 cmol(1/2Ca+)·kg-1、0.002 cmol(1/2Mg+)·kg-1和0.071 mg·kg-1,各标准物质交换性钙的为0.21%~0.34%,交换性镁的为0.13%~0.28%,速效钾的为1.12%~1.26%,交换性钙、镁与速效钾的测定值与各标准物质参考中位值的相对相差均<10%。用该方法测定16份土壤样品,与国标法相比,交换性钙、镁、速效钾的测定值相对误差均<5%。此方法快捷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利用功能标记YP7A、YP7A-2、YP7B-1、YP7B-2、YP7B-3、YP7D-1和YP7D-2对168份供试材料的Psy-A1、Psy-B1和Psy-D1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研究黄色素含量基因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表明:在Psy-A1位点,共检测到Psy-A1a和Psy-A1b 2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76.7%和23.2%;在Psy-B1位点,共检测到Psy-B1a、Psy-B1b和Psy-B1c 3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1.6%、60.1%和8.3%;在Psy-D1位点,仅检测到Psy-D1a等位基因;在Psy-A1、Psy-B1和Psy-D1位点上,共检测到6种等位基因组合,控制高黄色素含量的等位基因组合Psy-A1a/ Psy-B1a/ Psy-D1a和Psy-A1a/Psy-B1c/Psy-D1a分布频率合计为22.6%;控制中等黄色素含量的等位基因组合Psy-A1a/ Psy-B1b/ Psy-D1a、Psy-A1b/ Psy-B1a/ Psy-D1a和Psy-A1b/ Psy-B1c/ Psy-D1a分布频率合计为71.4%;控制低黄色素含量的等位基因组合Psy-A1b/ Psy-B1b/ Psy-D1a分布频率为6.0%.这一研究可为小麦面粉和面制品色泽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驻麦305的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情况,结合2016-2017年度和2017-2018年度国家黄淮麦区(南片)区域试验和2017-2018年度生产试验的汇总数据,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高稳系数(HSC)法对驻麦305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驻麦305在2016-2017...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的活性及其等位基因在此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情况,利用分光光度计对黄淮麦区(南片)新育成的94份小麦品种(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功能标记POD-3A1、POD-3A2、POD-7D1和POD-7D6对供试材料 TaPod-A1和 TaPod-D1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POD活性的平均值为668.6 U·g~(-1)·min~(-1),变化范围为431.3~954.8U·g~(-1)·min~(-1),大部分供试材料的POD活性为中等水平;在 TaPod-A1位点,共检测到 TaPod-A1a和 TaPod-A1b两种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48.9%和51.1%,携带两种等位基因材料的POD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TaPod-A1a与低POD活性相关, TaPod-A1b与高POD活性相关;在 TaPod-D1位点,仅检测到 TaPod-D1b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100%,说明供试材料在 TaPod-D1位点的多态性较为单一。本研究可为黄淮麦区(南片)小麦品质色泽改良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