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在颅脑损伤中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颅脑损伤伴颈部损伤患的。临床资料。结果:颅脑外伤常合并颈椎损伤中,导致相应的颈神经受损,椎动脉受累等脑血流动力学症状,容易误诊和漏诊。结论:颅脑损伤患伤后有难以解释的神经症状时,应根据病情作相关的颈部影像学检查,以期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塞露双腔气囊尿管灌肠与开塞露纳肛治疗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不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产生随机分配序列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开塞露双腔气囊尿管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塞露纳肛,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在临床症状缓解及安全性上均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采用开塞露双腔气囊尿管灌肠可减轻对患者肛门、直肠的机械性损伤,提高临床疗效,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脑内病变简易精确CT颅表定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利用普通CT机扫描,将脑内病变投影在颅表,便利手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药的炮制,贮藏和剂型改革是合理使用中药、管理中药的三个重要环节,目前却为一般中医药工作者所忽视,以致医生抱怨,该炮炙的中药未经炮炙,便投入使用,降低了疗效;患者诉说,药店卖出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行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精氨酸和谷氨酰胺。观察两组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第2、7天,观察组CD4/CD8及免疫球蛋白A(Ig 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7天,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体质量指数(BMI)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降低及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给予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可有效改善围术期结直肠肿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炎性反应,纠正肿瘤组织细胞异常代谢,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郭士平  齐辉  杨红 《四川医学》2000,21(2):164-164
将我院老年干部科对74例老年住院患者小便失禁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4例小便失禁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60~87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0例(13.5%),脑血管病变9例(8.1%),糖尿病5例(5.4%),癌症3例(4.1%),其他分别为各种内、外科疾病,共3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和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Fas表达和凋 亡率。对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在入院3 d内、出院时(平均住院天数为22.6 d)、出院后4周分别检测T细胞Fas表达(Fas+T)。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I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期SLE患者后,出院时T细胞表面Fas 表达(Fas+T)明显升高;出院后4周复诊时呈下降趋势。结论:SLE 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由Fas介导的T细胞凋亡增强,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 抗体,可能是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T细胞表面Fas密度可能是评价SLE疾病活动性和 临床疗效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l评分系统分别预测结直肠癌手术风险的效果探讨分析。方法选取15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以POSSUM、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分别对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进行前瞻性预测,并与术后实际并发症、死亡率进行对照。结果POSSUM评分系统预测并发症的发生率(76例、50.67%)及死亡率(42例、28.00%)分别显著高于实际并发症率(38例、25.33%,P<0.01)及死亡率(7例、4.67%,P<0.01)。但老年患者的并发症预测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预测死亡率(分别为9例、6.00%,10例、6.67%及11例、7.33%)与实际死亡率(7例、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OSSUM、Cr-POSSUM及ACPGBI评分系统均能较准确地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死亡率,而POSSUM评分系统可能高估了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胃管置入法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护理技术.传统方法对意识障碍病人一次置入成功率不高,操作难度较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