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旋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志贤  姚琪  陶袁  邱樑 《中国药业》2009,18(13):51-52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对患者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脑钠素(BNP)的作用。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应用利尿刑、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治疗组另外给予左旋卡尼汀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LVEF和血清BN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均有改善,LVEF均得到提高,BNP水平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旋卡尼汀治疗,可以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显著降低BNP水平。  相似文献   
2.
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再通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冠脉慢性闭塞病变再通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1支慢性闭塞的35例患者,采用冠脉介入治疗(PCI:PTCA加支架植入术)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使再血管化,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患者的临床心功能状态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22例患者行PCI治疗,13例患者行CABG。平均随访4.2个月。治疗后临床心功能状态改善2级以上者27例(77.1%),改善1级者6例(17.1%),无改善者2例(5.8%),总有效率94.2%。LVEF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前51.6%±5.8%,术后62.2%±11.3%,P<0.01)。结论:PCI和CABG开通慢性闭塞冠脉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LVEF。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预后较差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高血压是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进展可因合并的高血压而明显加速,继而引起冠状动脉更快的发生闭塞性病变,导致心肌血供及氧供的减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与经静脉溶栓治疗和保守性药物治疗的比较,评价原发性支架植入术对伴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浙江嵊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策略,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地区于2006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5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15.9%;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率最高(56.7%).单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60岁)、有严重合并症、入住ICU、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20 d)、住院时间长(>30 d)、侵入性操作,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危险性最大(OR = 9.247),其余依次为严重合并症(OR = 8.973)、住院时间长(OR = 8.047)、入住ICU(OR = 7.165)、高龄(OR = 5.428)、侵入性操作(OR = 4.177)、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OR = 3.809).结论 浙江嵊州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观察采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评价其对房颤发作频率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和安全性。1临床资料1.1入选标准: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监测确诊房颤,选择阵发性房颤,有反复发作,每年至少5次,至少有2次为常规心电图或Holter证实者。除外:病窦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左房内径≥55mm;瓣膜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中,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中,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论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变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血管化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再血管化(revascularization)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发生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的30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TCA加支架植入术)或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CABG)进行再血管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根据心脏超声和临床表现评价心功能状态。结果:PCI组18例治疗显效14例(77.7%),有效3例(16.6%),无效1例(5.6%),总有效率94.4%;CABG组12例显效9例(75.0%),有效2例(16.7%),无效1例(2.3%),总有效率91.6%,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均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结论:PCI和CABG使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血管化,能够改善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diac output,Pi CCO)监测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对合并心肌损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住本院重症医学科的60例合并心肌损伤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 CCO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Pi CCO组以Pi CCO监测的参数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按照2012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SSC 2012)中推荐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goal_directed therapy,EDGT)集束化治疗方案指导复苏。记录患者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及复苏后第6h、24h、48h、72h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氧代谢及组织灌注等参数;记录患者第3d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天病死率。结果 (1)Pi CCO组在复苏后第24h、48h、72h的血清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Pi CCO组在复苏第24h、48h及72h的复苏液体量和液体正平衡量均少于对照组。(3)Pi CCO组第3d SOFA评分[(5.6±2.2)分比(7.7±2.6)分,t=-3.32,P0.01]、机械通气时间[(8.5±9.2)天比(13.4±13.1)天,t=-2.58,P0.01]、住ICU时间[(10.2±9.2)天比(15.1±13.0)天,t=-3.25,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EGDT方案比较,Pi CCO指导下的血流动力学管理能优化合并心肌损伤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减少液体过负荷的风险,并减轻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9.
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心梗)对急性下壁心梗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第一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第二组)两组患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共176例患符合入选条件,第一组115例,第二组61例。第一组低血压、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领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显低于第二组(P<0.05)。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的分别为3.23%,3.33%和29.17%,在第二组分别为9.25%,13.04%和82.35%。结论:当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时,患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可显降低其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8例(氧疗、常规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激素、纠正酸碱失衡的治疗)和NIPPV治疗组22例(常规治疗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VERSION型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观察患者动脉血的血气变化及呼吸、心率的改变。结果:治疗3d后,NIPPV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NIPPV可加速改善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