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及心电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右心室间隔部 (RVS)起搏时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 ;评估在接受心室起搏的患者中心电图的演变。  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10例 ,男性 7例 ,女性 3例 ,平均年龄(64 2 0± 12 61)岁 ,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 (VVI)模式先后顺序进行右心室心尖部 (RVA)和RVS。记录术前心电图、术中RVA和RVS起搏心电图 ;术后进行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 ,对比自身心律与RVA和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性的差异。  结果 :核素心室显像位相分析证实RVA起搏造成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和双心室失同步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RVA起搏时QRS波群较术前自身增宽 [(173 0 0± 14 94)msvs (74 5 0± 7 62 )ms ,P <0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RVS起搏的QRS波群宽度较RVA起搏缩窄 [(13 6 0 0± 13 5 0 )msvs (173 0 0± 14 94)ms ,P <0 0 0 1)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RVS起搏时心室激动顺序、双心室同步性与正常基本一致 ;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时心电轴、QRS波群与正常心电图相似或接近。  相似文献   
2.
异物呛入幼儿气管时,家长可试用下列手法:诲姆立克急救法。利用儿童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救护者站在患儿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患儿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  相似文献   
3.
心脏起搏器问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电生理起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简单的单腔起搏到房室顺序起搏,再到近年对新的起搏部位的探索,无不体现了追求生理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难治性心衰患者,以接受治疗先后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美托洛尔和安慰剂。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在耐受情况下逐渐加大剂量,坚持服药3-6个月,每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试验组中8例患者由于不能耐受美托洛尔,表现为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为防止发生心源性休克而终止用药。45例耐受良好,7-12周在心率减慢的基础上出现心功能改善。3-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提高。结论:长期服用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可显著改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NYHA分级、生活质量和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病毒直接感染心肌细胞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经多因素分析认为病毒RNA的持续存在可改变心肌细胞的基因表达而有独立的预后意义。但当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发展多年,经过机体长期的作用后,心肌内是否还有病毒基因的表达。由于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应用限制,我们制作了不同时期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以观察病毒基因在不同期小鼠,尤其是感染病毒后发展到老年的小鼠一t5肌中的存在。方法:5周龄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制成心肌炎模型,分别提取第10天,28天,5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组织的总RNA,采用RT—PCR技术检测柯萨奇B3病毒mRNA。结果:各期小鼠心肌标本里都可检测出柯萨奇B3病毒基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发展中,病毒长期持续存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不能忽视。RT-PCR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出慢性心肌炎心肌中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过去5年期间常规开展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999年3月至2004年2月5年期间常规对311例STEMI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直接PCI.男250例,女61例,平均年龄60.4岁(26~85岁).围手术期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定、肝素进行标准的三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对全部患者随访两个月以上.结果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99%(308/311).8例发生9例次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6%(8/308).其中急性血栓形成5例,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3例.这8例患者均有血栓形成的多个高危因素.8例中住院死亡3例,其余5例有明显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结论 STEMI直接PCI后的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小直径的长支架和缺乏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血栓形成患者的死亡率高,临床长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问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 ,电生理起搏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简单的单腔起搏到房室顺序起搏 ,再到近年对新的起搏部位的探索 ,无不体现了追求生理化的发展趋势。右心室 (rightventricle ,RV)间隔部位起搏顺应了这种要求而日益得到关注。正常窦性心律时 ,心室激动沿希氏 浦肯野系统迅速扩布 ,均匀地扩布到左、右两心室。传统的RV心尖部位起搏由于电极容易固定且相对牢固而得到推广。但明显的缺点是完全改变了心脏的激动顺序 ,当起搏时电脉冲由心尖部向室间隔逆行传导 ,而左心室 (leftventricle ,…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部疾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关系密切。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预后,评估肺部疾病是否影响手术的复发率。方法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189例,其中伴有肺部疾病者11例,包括肺栓塞3例,肺结核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3例,设为病例组。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其中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Ⅲ级(NYHA 分级),比较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同时根据病例组每例的性别、年龄设置2例不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作为对照,共2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肺动脉收缩压的差异及术后房颤复发率。结果病例组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12.86) mmHg vs (14.13±5.89)mmHg(P <0.01),且通过 CT 肺静脉重建证实5例肺静脉解剖结构受损;经过第一次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病例组成功率达72.7%(8/11);经过第二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达90.9%(10/11)。2例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心功能Ⅳ级患者,1例经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个月肺动脉高压有所好转,而另外1例加重;平均随访(7.3±6.7)月,两组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动脉压升高且心功能Ⅲ级的伴有肺部疾病的房颤患者可进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且安全有效。虽然部分慢性肺部疾病影响房颤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静脉解剖结构,但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短期复发率与不伴有肺部疾病患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对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病情评价和治疗预后的价值。方法52例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龄(76.5±4.6)岁,在急诊抢救室接受治疗。死亡12例,存活40例,病死率23.1%。入院当天和入院后第2天进行APACHEII评分。结果入院当天死亡组的APACHEII评分为(29.1±5.6)分,显著高于高于存活组[(23±2.8),P〈0.01];入院后第2天死亡组的的APACHEII评分为(25.7±6)分,亦显著高于存活组[(16.4+23),19〈0.01]。治疗后第2天两组的APACHEII评分虽均明显降低,但是存活组降低的分值为(6.7±1-4)分,显著高于死亡组[(3.4±3.4)分,19〈0.01]。2d的APACHEII评分的接收者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当天区分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最佳APACHEII分值为26分,Youden指数为0.63;入院第2天区分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最佳APACHEII分值为22分,Youden指数为0.78。结论监测两次APACHEII评分能较好地评价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临床诊断早期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疑似NSTEMI患者118例,按发病后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后0-3h、3-6h内检测H—FABP,同时检测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肌红蛋白(MYO)进行对比,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h内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为66.7%,高于cTn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为88.9%;准确性为78.4%。在发病3-6h内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为94.4%,高于cTnI及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3L(P〈0.05),特异性87.1%,准确性为91.0%。结论H—FABP是诊断早期(发病6h以内)NSTEMI的敏感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危险分层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