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方法661例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84例)和非冠心病组(477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的混杂因素如年龄、心率、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逐步筛选变量分析脉压差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脉压差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4.20倍.舒张压与冠心病呈负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减少1.07倍.收缩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51倍.年龄每增加10岁, 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04倍.其他混杂因素如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心率、体重指数等与冠心病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差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随着舒张压的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应降低.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上不仅仅要将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综合干预,注意监测脉压差,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药物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水平在自发性脑出血后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抗生素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纳入120例急性脑出血后SAP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59)和PCT指导治疗组(n=61)。常规治疗组由经治医生按照中国抗生素使用指南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决定抗生素疗程。 PCT 指导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5 d后连续监测血清PCT ,当PCT<0.25μg/L且体温正常时停用抗生素,当PCT≥0.25μg/L时继续使用抗生素,如果PCT<0.25μg/L但仍有发热,则继续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比较2组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30 d病死率。在治疗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神经功能转归,mRS评分0~2分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在出院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Kaplan-M 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生存率。结果 PCT 指导治疗组抗生素疗程[(8.95±2.73) d对(13.26±4.11) d;t=6.407,P<0.001]和住院时间[(15.64±2.63) d对(18.36±4.27) d;t=3.967,P<0.001]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 PCT指导治疗组30 d病死率(9.8%对10.1%;χ2=0.003,P=0.951)和90 d时转归良好患者比例(60.6%对59.3%;χ2=0.022, P=0.881)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期结束时共有13例(12.0%)死亡,其中常规治疗组6例,PCT 指导治疗组7例。 Kaplan-Meier分析表明,2组6个月生存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χ2=0.070,P=0.791)。结论监测血清PCT水平用于指导自发性脑出血后SAP的抗生素治疗是安全的,且能缩短抗生素疗程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及长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市五医院收治的189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P患者纳入研究,入院后即进行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检测,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评分,按照D-二聚体水平分为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500 μg/L,114例)和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 500 μg/L,75例).出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水平对CAP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PSI评分Ⅰ~Ⅲ级患者的D-二聚体质量浓度为378.37 μg/L(216.74,649.50) μg/L,Ⅳ级的为673.41 μg/L (544.77,866.85) μg/L,Ⅴ级的为831.58μg/L(591.78,1066.39) μg/L,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8,P<0.01).Kaplan-Meier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患者一年病死率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log-rank法,x2=52.5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预测CAP患者长期死亡的独立指标(OR =2.05,95%CI:1.48 ~2.61,P<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衡量CAP患者病情严重度及长期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短程抗菌药物治疗老年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指导价值。方法 125例符合标准的老年缺血性卒中后S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组(常规组)和短程抗菌药物治疗组(短程组)。常规组62例患者由经治医生按照我国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并决定抗菌药物疗程;短程组63例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5 d后,进行连续PCT监测,在血清PCT〈0.25μg/L并且体温正常时,停用抗菌药物,否则继续使用抗菌药物至体温正常后停用抗菌药物。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疗程、临床有效率以及治疗后28 d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出院后继续随访6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生存率。结果短程组与常规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治疗后28 d病死率、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短程组的住院时间[(11.9±3.1)d]和抗菌药物疗程[(7.3±1.5)d]均短于常规组[分别为(14.2±5.2)d和(10.2±2.5)d,P均〈0.05]。6月随访期结束时共有7例死亡,死亡率为6.0%,其中常规组死亡3例,短程组死亡4例。Kaplan-Meier分析表明,2组患者6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9)。结论监测PCT水平用于指导老年SAP的短程抗菌药物疗法是安全的,能够缩短患者抗菌药物疗程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凋亡指数(AI)与Bax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6例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标本以及23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的Bax表达情况,同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AI的大小,并比较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不同级别、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Bax的表达和AI的大小。结果:肺鳞癌与肺腺癌组织中Bax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38%、64.00%,低于癌旁肺组织(91.30%)(P<0.05),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Bax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肺腺癌的AI为(5.67±3.11)%与(6.58±3.58)%,均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14.07±5.16)%(P<0.05),Ⅲ~Ⅳ期患者AI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而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患者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阳性表达的患者AI为(6.93±2.90)%,高于Bax阴性表达的患者(5.04±3.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ax表达下调、缺失以及AI的下降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心血管事件(CVE)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符合 CAP 诊断标准并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 CAP 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 CVE 发生情况及30 d 病死率,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CVE 对 CAP 患者30 d 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59例符合标准的 CAP 患者(老年组547例,青年组212例),其中112例发生CVE (14.7%),30 d 病死率为6.9%。老年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青年组(18.8% vs 4.2%,χ2=25.836,P <0.01)。老年组患者中,合并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病死率(27.1%)高于未合并心血管事件者(5.1%,χ2=47.881,P <0.01)。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并发 CVE、高龄(>75岁)、D-二聚体水平升高(>500μg/L)、低白蛋白血症(<30 g/L)以及酸中毒(pH<7.35)是老年 CAP 患者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461、2.163、2.552、3.323、2.999,P 值均<0.05)。结论CVE 并发症在老年 CAP 患者中很常见,这些患者有更高的院内死亡风险;高度重视老年 CAP 患者可能发生的 CVE 并发症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对降低近期病死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血管事件(CVE)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30 d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符合老年重症CAP诊断标准并入院接受治疗的167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CAP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记录患者住院期间CVE发生情况及30 d病死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合并CVE患者与未合并CVE患者的病死率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VE对CAP患者30 d病死率的影响。 结果167例符合标准的重症CAP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28.7%(48/167),86例发生CVE(51.5%),合并CVE的CAP患者30 d病死率为39.5%(34/86),未合并CVE的CAP患者病死率为17.3%(14/81),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10.065,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并发CVE是老年重症C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97,P<0.05)。 结论合并CVE的老年重症CAP患者有更高的30 d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甲状腺组织半乳糖凝素3(Galectin-3)和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在甲状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腺瘤)13例、滤泡性癌14例、乳头状癌40例中单克隆抗体Galectin-3、PTTG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病变中Galectin-3和PTTG表达均位于细胞质;Galectin-3、PTTG的表达在甲状腺腺瘤中74.62%为阴性,而滤泡性癌阳性明显增加,乳头状癌90%为中、强阳性,Galectin-3和PTTG在腺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38%(2/13)和15.38%(2/13),在滤泡性癌分别为64.29%(9/14)和57.14%(8/14),在乳头状癌分别为95%(38/40)、90%(36/40);Galectin-3和PTTG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与恶性病变(滤泡性癌、乳头状癌)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恶性肿瘤(滤泡性癌和乳头状癌)间表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Galectin-3和PTTG均不表达,腺瘤中仅有1例表达,腺瘤2者均阳性表达为7.69%,滤泡性癌为21.43%,乳头状癌为100%。结论:Galectin-3和PTTG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