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 评估高血压等多重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总结965例行冠脉造影者的临床资料,以血压作为主要因素单独分析,按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收缩压(SBP)< 120 mmHg和舒张压(DBP) <80 mmHg]、正常高值组[SBP 120-129 mmHg和(或)DBP80 ~ 89 mmHg]、轻度高血压组[SBP 140 ~ 159 mmHg和(或)DBP 90~99 mmHg]、中度高血压组[SBP 160~179 mmHg和(或)DBP 100 ~ 109 mmHg]和重度高血压组[ 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按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脂、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的个数分为6个亚组:0组(未合并其他危险因素)、1组(合并1个其他危险因素)、2组(合并2个其他危险因素)、3组(合并3个其他危险因素)、4组(合并4个其他危险因素)及5组(合并5个其他危险因素),不同血压水平组合并危险因素情况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结果 在各血压分组中冠脉狭窄与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均有正关联(正常血压组r=0.675,P<0.01;正常高限组r=0.708,P<0.01;轻度高血压组r=0.731,P<0.01;中度高血压组r=0.824,P<0.01;重度高血压组r=0.886,P<0.01).不同血压级别和合并其他危险因素与冠脉狭窄的r值有线性正相关(rp=0.972,P=0.006).结论 高血压是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多重危险因素对冠脉狭窄的协同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诊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率、家族冠心病史、前壁心梗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冠心病所致心肌梗死患者,影响预后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4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较破口直径大1 ~2 mm的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封堵.观察介入封堵术即刻及术后1、7d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变化,并于术后第30、90、180天随访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的变化.结果 超声测量4例患者窦瘤破口直径为(9.3±3.6)mm,升主动脉造影测量窦瘤破口直径为(8.7±4.2)mm.术后无溶血、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术后7、30、90、180 d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室、右心房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封堵器对瘤壁及冠脉开口、主动脉瓣无影响.结论 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心系统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60例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诊断冠心病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PCI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患者在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PCI行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1年内因再发心肌缺血事件或心衰再住院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BNP水平(196.17±16.2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23.08±15.34)(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再住院率为1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中,PCI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进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对儿童(<15岁)及成人(15~65岁)右心结构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2013年111例行介入治疗的 ASD 患者,采用心脏彩超测量结果评估封堵前后儿童与成人右心结构变化,采用心脏彩超、心电图记录封堵器脱落、瓣膜关闭不全、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儿童及成人术后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内径(RVD)、肺动脉内径(PA)、右心室流出道(RVOT)均明显减小(P <0.05),随访过程中小于15岁年龄组在1、3、6个月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5~65岁年龄组在1、3、6个月以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儿童及成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1.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ASD 介入可改善右心结构,儿童和成人均能受益,且儿童和成人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严重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涂层材料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为载体,采用MTT试验检测苯乙烯丁烯共聚物及多聚乳酸涂层材料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随着培养天数增加,苯乙烯丁烯共聚物组和多聚乳酸组平滑肌细胞数量都呈递增趋势;相同时间内苯乙烯丁烯共聚物组和多聚乳酸组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苯乙烯丁烯共聚物组与多聚乳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乙烯丁烯共聚物及多聚乳酸组细胞周期均有不同程度变化,主要表现为G0/G1期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S期、G2/M期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乙烯丁烯共聚物组与多聚乳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乙烯丁烯共聚物及多聚乳酸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周期中的第1个调控点(G1→S限制点)抑制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两种涂层材料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误诊的原因,并提出诊断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误诊情况、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共发生误诊6例,误诊率为33.3%.误诊为心绞痛3例、心肌梗死1例、慢性胃炎2例.结论 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减少误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1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12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4例和非冠心病组29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28例、双支病变组35例、多支病变组31例,根据Gensini积分将冠心病组患者分为低分组24例(Gensini积分32分)、中分组38例(Gensini积分32~82分)、高分组32例(Gensini积分82分)。比较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并比较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Gensini积分冠心病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血清GDF-15、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肌酐(Cr)、尿酸(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 Tn I)、GDF-15、hs-CRP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多支病变组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高分组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高于中分组、低分组,中分组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高于低分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GDF-15(r=0.683)、hs-CRP(r=0.524)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GDF-15、hs-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GDF-15、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近期相关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年~2013年111例成功行介入封堵的先心病房间隔缺损患者(ASD)术中、术后1w心律失常的发生,作回顾性的总结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18.02%,其中11例房性心律失常,7例窦性心律失常,2例室性心律失常,0例传导阻滞。结论先心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较多的发生一过性房性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窦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预后较好,无严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PCI的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T抬高组21例、非ST抬高组22例、稳定组19例、不稳定组18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支架后半年行OCT检查,观察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预扩张比例、冠状动脉病变C类型以及靶血管的狭窄程度在冠心病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支架前最小管腔面积、管腔狭窄程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后半年复查管腔狭窄程度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即刻贴壁总不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药物洗脱支架(DES)、裸金属支架(BM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疾病类型及狭窄程度与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呈现正相关,后扩张压力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支架类型(BMS)、疾病类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狭窄程度可以增加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率,后扩张压力大小可降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