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我国真实世界中,于不同地域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对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长期预后。方法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本研究选取OPT-CAD研究中诊断为ACS且行PCI治疗的患者。以长江一线为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根据患者就诊医院的地理位置分南方组和北方组。为减少选择偏倚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两组间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按1∶1最临近匹配法匹配。主要终点为患者出院后6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和/或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60个月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记录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二级预防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β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类(ACEI/ARB)等。匹配前后均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49例ACS患者,其中南方组共1958例患者,北方组共5091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南方组和北方组各1324例。匹配前,北方组患者中吸烟、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有既往史(心肌梗死、PCI及卒中)和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较南方组高(P均<0.05)。北方组复杂病变、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和血栓病变占比均高于南方组(P均<0.05)。出院后60个月,南方与北方组的抗血小板治疗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南方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9.8%(130/1324)比1.1%(14//1324)],而北方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的比例高于南方组[(67.4%(893/1324)比46.5%(616/1324)]。其他二级预防用药的使用上,南方组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24.5%(325/1324)比16.8%(222/1324),P<0.001]及ACEI/ARB[19.4%(257/1324)比10.0%(133/1324),P<0.001]治疗的比例高于北方组。匹配后,北方组出院后60个月MACCE[8.4%(111/1324)比6.2%(82/1324),P=0.030]和BARC2、3、5型出血[6.0%(80/1324)比4.0%(53/1324),P=0.016]发生率高于南方组。结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PCI术后的ACS患者伴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复杂,对药物依从性较差,预后也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对1 42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I LOVE IT 2的老年亚组分析,其中老年女性患者583例,老年男性患者840例。主要终点为靶血管失败(TLF),定义为心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 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TLF发生率分别为老年女性组6.35%,老年男性组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发生BARC出血(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1~5级)的风险较老年男性患者显著增高(7.72%vs 4.52%;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老年女性是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4,95%CI:1.19~2.84,P=0.006)。结论 老年女性与老年男性相比,PCI术后TLF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出血风险显著高于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体质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接受PCI的5 986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在PCI中植入二代药物洗脱支架,且在术后接受至少1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入年龄<65岁组、年龄65~75岁组及年龄>75岁组,比较各年龄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再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将患者分入BMI<25 kg/m2组、25 kg/m2≤BMI<30 kg/m2组及BMI≥30 kg/m2组,比较各年龄组及BMI亚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事件生存曲线。结果 年龄<65岁组、年龄65~75岁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与BMI无关(P>0.05);在年龄>75岁组中,随着BMI增大,主要终点事件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呈降低趋势,但也与BMI无关(P>0.05)。在年龄<65岁组、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中心行经皮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RAS)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1994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38例AR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PTRAS组(n=131)与单纯药物组(n=107)。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与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eGFR)改善的差值。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 PTRAS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eGFR差值均大于单纯药物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源性的复合终点(Po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药物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TRAS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PTRAS可减少短期MACE的发生率,但不能有效改善收缩压、舒张压、eGFR及Po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既往合并缺血事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优选方案(OPT-CAD)研究自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纳入的851例有缺血事件病史,已接受1年DAPT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情况,将患者分为DAPT组(n=584)与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267)。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2~2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DAPT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SAPT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全部出血、BARC3-5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DAPT并不增加全部出血及BARC3-5型出血的风险。结论对于既往合并缺血事件且耐受1年DAPT的ACS患者,延长疗程至2年可进一步降低其心源性死亡风险,且不会增加全部出血及BARC3-5型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置入涂层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BP-SES)的冠心病(CAD)患者合并小血管病变对其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BP-SES的CAD患者1 82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小血管病变分为小血管组(参考血管直径≤2.75 mm,n=1 064)与非小血管组(参考血管直径>2.75 mm,n=765)。所有患者均获得4年随访,分析其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小血管组患者4年患者源性的复合终点(PoCE)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小血管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血管组患者心性死亡的发生率高于非小血管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小血管病变为PoCE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24,95%可信区间1.00~1.53,P<0.05)。结论对于置入BP-SES的CAD患者,合并小血管病变的患者远期预后较差,小血管病变是4年PoCE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ARI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对中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AD)患者出院后长期缺血事件预测能力。方法选取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优选方案研究(OPT-CAD)中两年随访的8 201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CA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ARIS缺血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评分0~2分,n=4 172)、中危组(评分3~4分,n=3 099)和高危组(评分≥5分,n=930)。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介入治疗情况、研究终点。比较PARIS缺血评分对冠状动脉血栓事件(CTE)的预测值及真实值。结果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男性、既往心肌梗死、既往PCI、既往卒中、肌酐清除率<60 ml/min比例均有升高的趋势(P<0.05)。3组随着PARIS缺血评分风险增高,缺血事件、全因死亡发生率均有升高的趋势。高危组与低危组C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与低危组、中危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预测的CTE的发生率和真实的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0%、1.75%,中危组分别为3.90%、2.10%,高危组分别10.00%、2.80%。3组中预测事件率均高于真实事件率。结论 PARIS风险预测评分对我国PCI患者术后CTE预测性有限,而对复合缺血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有一定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置入新型药物洗脱支架(BP-SES)术后,应用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I-LOVE-IT 2研究中置入BP-SES老年患者(≥65岁)627例,其中接受6个月DAPT治疗319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DAPT治疗308例(12个月DAPT组)。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2个月的靶病变失败(TLF,包含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12个月净不良临床事件(NACE,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全部出血的复合终点)以及12个月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SYNTAX评分、靶病变个数、靶血管位置等基线造影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累积事件,6个月DAPT组主要终点TLF发生率(7.2%比7.1%,P=0.980),次要终点NACE发生率(14.1%比13.0%,P=0.726),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8%比1.0%,P=0.101)与12个月DAP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明确或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共5例,其中6个月和12个月DAPT组分别有3例和2例(0.9%比0.6%,P=0.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界标分析结果显示,在6至12个月随访期间,6个月DAPT组TLF(2.3%比1.7%,P=0.593),NACE事件发生率(4.2%比2.9%,P=0.392),出血发生率(1.0%比1.0%,P=0.961)与12个月DAP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老年患者中,术后接受6个月DAPT治疗者,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接受12个月DAPT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并贫血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出血/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7 456例接受PCI治疗的合并贫血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的主要结局事件为PCI术后12个月内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3,5型出血事件;次要结局事件为PCI术后12个月内发生的复合缺血性事件(由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及卒中构成),以及全因死亡。按六分位法将TG分类为以下7组:TG≤0.78 mmol/L、0.79~0.97 mmol/L、0.98~1.17 mmol/L、1.18~1.37 mmol/L、1.38~1.67 mmol/L、1.68~2.24 mmol/L及TG>2.25 mmol/L组,使用浮动绝对风险法计算每个类别中终点事件的风险比,并在不同多因素校正的COX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在收集的7 456例合并贫血的ACS患者中,血清TG>2.25 mmol/L的患者有1 056例设为TG>2.25 mmol/L组,TG≤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