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才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在实体瘤中,大肠癌的发病机理最先得到了阐明,为理解其它肿瘤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1 大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历史 1978年Morson提出了大肠癌的发生遵循“腺瘤一腺癌”的组织发生顺序,1990年Fearon和Vogelstein在总结了大肠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不稳定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DNA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DNA倍体类型的关系。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倍体分析,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及DNA倍体类型的关系。结果: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86%(7/71),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无关。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中右半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的比例高于微卫星稳定者。68例患者检出二倍体和异倍体分别为18和50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者5例为二倍体,因此和DNA倍体类型显著相关(P=0.012)。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具有低分化腺癌的倾向,多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是指结直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中高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是对影响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行根治性TME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影响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179例行TME手术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57个月。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5%和65.77%。CD44v6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与总的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的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CD44v6表达水平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44v6是预测Ⅲ期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手术前血清CEA、CA19-9和CA5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不同肿瘤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9月于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肿瘤病例1340例,术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EA、CA19-9和CA50水平,术后综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结果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测进行临床分期,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340例患者中,有59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另外的1281例患者均为初治病例。其中结直肠癌患者1327例。CEA、CA19-9和CA50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5.9%、22.3%和22.8%,同手术性质(根治性/姑息性)和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CEA、CA19-9和CA50在不同肿瘤分期中表达差异显著,主要在D期患者和复发转移患者中出现高阳性率。CEA在粘液腺癌和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三个指标的表达和患者性别无关。结论CEA、CA19-9及CA50和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提示合并淋巴结或者脏器转移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据报道,PRL-3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中具有显著的转移相关性。本研究探讨PRL-3基因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强度及其与主要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取1998--2000年接受手术治疗并且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结直肠癌患者1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RL-3表达情况,同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后研究。结果:在196例标本中,PRL-3高表达阳性率为49.5%(97/196),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脉管侵犯、Dukes分期、手术性质以及术后转移的发生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PRL-3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PRL-3的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新的预后指标,此基因的高水平表达提示术后脏器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升高,并且和术后生存时间的缩短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国外报道90%的HNPCC肿瘤表现为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可作为筛查HNPCC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HNPCC肿瘤MSI发生率以及可疑HNPCC患者大肠癌肿瘤中的MSI发生率,由此探讨大肠癌患者家族中的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对发现HNPCC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组大肠癌标本18例,和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但高度怀疑为HNPCC的可疑HNPCC组大肠癌标本16例,检测BAT26、D2S123、BAX、IGFIIR、hMSH3和hMSH66个做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在两组中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微卫星不稳频率的差异。结果:上述各傲卫星位点在HNPCC组和可疑HNPCC组标本中均显示较高的突变率。高度微p星不稳肿瘤在两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4.4%和93.7%.差异无显著性。BAT26对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敏感度高。结论:MSI在中国HNPC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与国外类同。仅用BAT26可发现大部分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将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纳入临床诊断标准,可能有助于避免在中国大肠癌人群中漏诊HNPCC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伴神经内分泌成分(neuroendocrine component,NEC)的结直肠腺癌和不伴NEC的结直肠腺癌的预后差异,分析其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病理确诊的结直肠腺癌患者,对石蜡切片进行形态学筛选和神经内分泌标记免疫组化检测.选择伴NEC的腺癌作为病例组(27例).采用1:2配对的方式从结直肠癌数据库中选择临床病理特征与之相配对的不伴NEC的腺癌患者作为对照(5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关预后分析.结果27例伴NEC的腺癌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伴NEC的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58.0%和58.3%,而对照组分别为79.1%和8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和0.037).伴有NEC的腺癌患者5年内出现肿瘤复发或肿瘤导致死亡的风险为不伴NEC腺癌患者的2.38倍和2.41倍.结论 结直肠腺癌中的NEC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收集本院1980~1989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术后性功能资料。其中男85例,平均年龄为42.5岁。女71例,平均年龄38.2岁。术后男有性要求者59例(69.41%),有性生活者63例(74.11%),心理恐惧者62例(72.94%)。女有性要求者48例(67.60%),有性生活者54例(76.05%),心理恐惧者40例(56.33%),丈夫满意者30例(42.25%)。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障碍主要与腹下神经损伤有关,其次与恐惧心理,女性与局部疤痕造成的阴道狭窄是分不开的。术时应按病变情况选用根治范围及不同的术式。外科医生除了明确神经的解剖外,必需了解神经的功能以及神经在盆腔中的行走方向。有意识的重视保护神经,使患者术后尽可能保持正常的性功能,通过正确的性知识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恢复患者术后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