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与当前的流行病学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以及费用-效益原则的新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新的防治对策以高危村和高危人群为重点,结合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综合性措施,包括:在高危村进行健康教育,对高危村和曾在山上住宿的高危人群进行集体药物治疗,对疟疾病例进行追踪治疗,但不采用传统的杀虫剂喷洒或浸泡蚊帐。结果:采取新的防治对策措施后群众的疟疾知识、蚊帐使用率和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各项疟疾指数迅速下降至较低水平。全乡的年疟疾带虫发病率从1994年的3.5%下降至1996年的1.1%和1997年的0.8%;恶性疟带虫发病率从1.0%分别下降至0.3%和0.3%;疟原虫率从1995年5月的7.2%下降至1996年11月的2.1%和1997年10月的1.2%,其中恶性疟原虫率则从1.2%下降至0.1%;没有疟疾病例的村比例从18.6%上升到54.2%,发病率大于5%的高危村从14个减少至2个;费用-效益比率1995~1996年为1∶2.4,1997年为1∶4.4。结论:试点研究达到了预期效果,从而为进一步控制海南山区的疟疾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1989年以来对海南山区的疟疾现状和流行特征的深入调查研究表明,海南山区的疟疾已由原来的稳定性超高度流行变为当前非稳定性中低度地方性流行,疟疾年带虫发病率约为3%~5%,恶性疟约占1/3,多数居民点疟疾传播已明显降低,仅少数近山麓村庄为高发点,高发村庄的疟原虫率约为5%。上山住宿是疟疾感染,特别是恶性疟感染的主要来源,部分上山作业和住宿的居民是疟疾感染的高危人群,多数疟疾病例治疗不彻底是疟疾持续传播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农民蚊帐使用、求医行为和医疗卫生条件已有所改善,但社会经济与人的行为因素对疟疾的流行与控制仍有重要影响;恶性疟对氯喹的抗性有所下降,但对哌喹的抗性增加;随着土地和森林的大规模开垦及热带经济作物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主要媒介大劣按蚊的分布及危害已大为缩小;微小按蚊已广泛复现,由残存状态上升为次要媒介,其生态习性已有所改变,在当地居民点其传疟作用较低,但在临时的或新的居民点可引起疟疾暴发。上述流行特征将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986年7~12月,在海南省陵水县吊罗山、白沙县元门乡、青松乡及三亚市南滨农场,治疗恶性疟病人53例,采用磷酸喹(?)1.5g(碱基),3d分服,退热时间为36.0±20.7h,原虫转阴时间为69.7±20.9h。治疗后经14、21和28d随访者47例,发现一级抗性7例,复燃率14.9%,治疗后带配子体者35例,配子体率74.5%,较以往报告的57.1与40%为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海南山区疟疾“上山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传播特征,并探讨控制“上山感染”的方法,1991~1996年在海南山区南桥乡,通过纵向调查和定群研究,表明上山住宿者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为未上山住宿者的6.2~6.5倍,感染恶性疟的相对危险度为11.3~36.8倍。通过对上山住宿人群采用蚊帐保护,减少人蚊按触,降低媒介能量,同时加强疟疾病例治疗,将传染源控制至低水平,则可有效控制“上山感染”  相似文献   
5.
1993年9~10月,在保亭县亲新政地区,收集10例恶性疟病例,住院治疗观察7d,出院随访21d,采用磷酸哌喹1.5g(碱基)3d分服,平均退热时间为46.9h。原虫无性体密度,服药后24h,8例平均减少82.83%,2例平均增加190.65%;48h后,9例平均减少87.01%,1例增加173.8%。原虫消失时间,8例平均62.8h,1例108h仍未消失,1例78h再现。观察28d配子体率为85.7%。抗性程度判定,“S”6例,“RⅠ”1例,“RⅡ”1例,“RⅢ”2例。  相似文献   
6.
为加速海南省高疟区市县控制疟疾进程,从10个高疟区市县抽选10个历年疟疾发病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乡镇作为疟疾防治试点,采用建立健全抗疟组织,充实人员设备,落实病灶区和散发区不同的抗疟措施,开展季节性突击抗疟和经常性疟疾管理、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治理。结果,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19.36‰降至1995年的6.78‰,居民带虫率从2.90%降至2.35%,捕到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微小按蚊点数和只数的比率逐年减少,流动人口在试点感染疟疾的状况大为改善,控制疟疾效果显著。表明试点疟疾防治工作对控制高疟区市县的疟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全省控制疟疾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南桥地区上山人群感染疟疾的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南林乡1991年发生340例疟疾,其中恶性疟260例,占76.5%年带虫发病率(API)63.‰,70%以上病例发生在山林区的村庄。全乡32个自然村,有31个出现病例,占村队总数的98.9%,其中API在10~‰的有13个村;50~‰的有12个村;100~‰的有8个村;150~‰的有2个村,200~‰的有1个村。其次是山林区村内感染占28%;山丘区以上山感染占61.7%。山林区儿童的API为202.9‰,比成人的80.0‰高(P<0.005);山丘区儿童的API为16.0‰,比成人的33.8‰低(P<0.025)。发病高峰与大劣按蚊密度高峰一致。初步认为要控制该地的疟疾流行,必须在发病高峰前狠抓重点人群的预防服药,传染源的及早发现和根治以及加强上山人群的疟疾管理等综合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大劣按蚊是海南省山林及山麓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1991年6月-1992年6月,连续13个月在保葶县罗葵地区什故村对大劣按蚊成蚊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大劣按蚊构成比为60%(207/345),4、5、6、7、8月份均有,5月为密度高峰;平均密度为2.4只/人工小时;半通宵观察平均叮人率为2.96;经产蚊比率为0.646,日存活率为0.88;预期寿命为7.8天;恶性疟原虫孢子增殖需要11.3天;传染性蚊  相似文献   
10.
保亭县新政地区恶性疟对磷酸哌喹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年9 ̄10月,在保亭县亲新政地区,收集10例恶性疟病例,住院治疗观察7d,出院随访21d,采用磷酸哌喹1.5g(喹基)3d分服,平均退热时间为46.9h。原虫无性体密度,服药后24h,8例平均减少82.83%,2例平均增加190.65%;48h后,9例平均减少87.01%,1例增加173.8%。原虫消失时间,8例平均62.8h,1例108h仍未消失,1例78h再现。观察28d配子体率为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