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1,30(2):173-173
特殊的电生理特性和富含神经组织的特性赋予肺静脉在心房颤动发作中重要的角色.虽然肺静脉电隔离近来受到一些挑战,但它具有终点明确和可重复性高的优点,故肺静脉电隔离仍然为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基本术式.在消融后复发的患者中,多数肺静脉存在传导恢复的现象,可能是心房颤动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消融后如何确保肺静脉电隔离一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 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 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 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 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中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进行特征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心内科所有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1484例),依据术中是否合并室上速分为合并室上速组和未合并室上速组,分析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是否与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的关系。同时,以年龄50岁和65岁为界点,再次进行分层分析。术中合并室上速组患者明确机制后同时行慢径改良或旁路消融,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共41例(41/1484,2.76%)。其中,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9例,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2例。女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5/505)明显高于男性组(16/979,4.95%对1.63%,P<0.001);≤50岁房颤组合并室上速(8/133)的患者明显高于>50岁组(33/1351,6.02%对2.44%,P=0.016);阵发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9/741)的患者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12/743,3.91%对62%,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50岁、阵发性房颤是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患者的高危因素(女性:OR=0.292,95%CI 0.151~0.565,P<0.050;≤50岁:OR=0.301,95%CI 0.131~0.689,P=0.004;阵发性房颤:OR=0.456,95%CI 0.230~0.906,P=0.025)。结论房颤消融术中患者应同时行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速,尤其是年龄较轻的女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4.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以QT间期延长、T波异常、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为心电图表现,反复发作晕厥、抽搐、甚至猝死为临床特征。尽管LQTS的总体患病率不高,但由于高发心源性猝死,已引起心血管医师的密切关注。目前国内缺少针对性的LQTS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编写参考了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对LQT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机制、诊断标准、治疗与预后、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促进和规范其临床诊疗实践。  相似文献   
5.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可由各种原因(常为遗传因素)引起,能够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原发性心肌病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线粒体心肌病、混合性(遗传性及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以及其他未分类的心肌病。借助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群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突变与疾病的关联已被鉴定。这些突变的体内和体外功能研究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指南在参考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遗传型心肌病的表型、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进行了总结,期望有助于患者临床管理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蒋晨阳  鲁端 《心电学杂志》1999,18(3):149-150,156
为探索T电轴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分析60例正常人、31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9例左心室肥大、18例左束文传导阻滞伴左心室肥大、33例右心室肥大和1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右心室肥大患者的心电图T电轴.其结果分别为42.9°±21.9°、141.8°±70.7°、48.0°±31.2°、145.2°±58.6°、36.5°±38.0°、41.8°±22.5°和41.1°±22.0°,其中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心室肥大与正常人T电轴范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其余各组与正常人T电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60例正常人T电轴范围0°~±86°可作为正常T电轴的参考值,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引起T电轴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0,29(5):447-447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这为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但是随着接受消融人数的增多,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增大。心房食管瘘是心房颤动消融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发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防治心房食管瘘。  相似文献   
8.
蒋晨阳  刘强 《心电学杂志》2010,29(2):175-177
基于心房颤动的肺静脉起源理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目前已成为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下称消融)的主要术式。在完成电隔离的肺静脉中,常可以记录到与心房电活动无关的自发电位,其通常也被认为是肺静脉与心房间达到电隔离的标志。本文报道1例未完成肺静脉隔离即出现自发电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09,28(2):125-127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6%,85岁以上则接近10%。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心房颤动疾患的社会负担将加重。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目前该病患者总数约800万。心房颤动通常不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但可导致中风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与正常同龄人相比,该病患者的中风机会增加5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