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中ZBTB8A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ZBTBSAmRNA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与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10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ZBTB8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ZBTB8AmRNA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38±0.00015、0.00158±0.00021和0.00036±0.000055,其在SGC7901和MGC803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GES.1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BTB8AmRNA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152±0.0126、0.0070±0.0061和0.0079±0.0036,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后两者(均P〈0.01),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BTB8A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型无关(均P〉0.05)。结论ZBTB8A可能是胃癌潜在的致癌因子,并参与胃腺癌细胞分化、浸润和转移等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PGS)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PGS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所有病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均采用Child法,术后留置胃管、鼻肠管.PGS发生于术后的5~12 d,通过术后临床表现、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证实诊断.所有病人均行非手术治疗,予持续胃肠减压, 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动力等保守治疗.结果 8例中2例于2周内恢复,3例于4周内恢复,3例于6周内恢复,最长1例40 d恢复,平均病程25.8 d.所有病人均治愈,无再次手术病人.结论 PGS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结合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应采取积极保守治疗,包括分阶段营养支持、改善胃肠动力等,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1.1病例报告 患者,男,55岁,因查本发现右下腹占位3个月于2009-08-02收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二科,入院查体: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家兔结肠的磁压榨吻合模型,验证磁压榨吻合技术在结肠压榨吻合的可行性,并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 方法选取8只家兔,在结肠置入一定规格的磁铁实现肠道的侧侧压榨吻合,吻合口形成后,通过结肠造影、解剖观察及病理检查的方法评估吻合口的形成情况。人为结扎吻合口之间的肠道制造肠梗阻动物模型,评估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 结果8只家兔均在术后第6~8天磁铁脱出;1只家兔发生肠梗阻,其余7只家兔吻合口形成良好。吻合口形成后,取3只家兔结扎吻合口之间肠道,1只家兔于术后第6天死亡,其余2只家兔长期存活,实现了压榨吻合口的粪便转流功能。 结论磁压榨吻合技术能够实现家兔肠道的吻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反复下腹部胀痛不适20余天入院。疼痛呈间歇性,以右侧腹部为著,进食后疼痛加重,疼痛发作时伴恶心,且右侧腹部可见一蠕动的肠形,其间解黑便5次。查体:右下腹部可扪及一7 cm×5 cm大肿物,质韧,表面光滑,边界不清,活动度尚可,伴有压痛;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稍弱。腹部B超检查示右下腹有一12 cm×8 cm大异常回声区,呈"同心圆"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老年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78例老年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FT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排气(便)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白细胞(WBC)、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等临床指标。 结果:FTS组患者术后排气(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未增加(P>0.05),FTS组患者术后第1,3天WBC、CRP低于对照组,而AL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在老年直肠癌切除术中应用FTS在保证不增加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促进肠道功能更快恢复,减轻应激及炎性反应,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并出血伴血凝块致梗阻性黄疸(附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尤其伴有梗阻性黄疸的病人,预后更差[1-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胆囊癌并出血伴血凝块致梗阻性黄疸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病人,女,69岁,因上腹饱胀不适1年余,加重伴疼痛、皮肤巩膜黄染10 d于2009年11月7日入院。病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饱胀不适,以右上腹为著,餐后加重,当地医院B超检查示“胆囊息肉”,未予特殊处理。10 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疼痛、恶心、皮肤巩膜黄染收住院。既往冠心病病史20年,5年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一直服用阿司匹林、Warfarin(华法林)等药物;高血压史10余年。查体示腹平坦,未见胃  相似文献   
8.
目前认为左、右半结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在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靶向药物治疗、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二者的治疗理念也不尽相同。对于左、右半结肠癌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精准医疗时代对患者做出准确的个体化评价和精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裸鼠模型。方法将培养的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背部皮下原代胆管细胞癌动物模型,取原代肿瘤组织接种于裸鼠腹腔近肝脏处,建立腹腔二代移植瘤模型,成瘤后行种植瘤组织解剖学和病理学观察。结果肝门部胆管癌背部皮下原代种植瘤成瘤率为100%(5/5),未见神经浸润;腹腔二代移植瘤成瘤率为45%(9/20),神经浸润率为22%(2/9),神经浸润模型成功率为10%(2/20)。病理学观察显示为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不规则;细胞分化程度低,胞浆减少,细胞核大,异形性明显,大小不等,可见核分裂像;无明显腺管样结构。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具有较强的神经浸润性,应用QBC939细胞系建立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裸鼠模型为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方式及生物学特性创建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黄岛院区收治的80例胃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和显色原位杂交(CISH) 方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80例患者中,HER2蛋白表达(-)51例,(+)12例,(++)12例,(+++)5例,阳性表达率为21.3%(17/80);HER2基因扩增 4例,临界扩增3例,基因扩增率为8.8%(7/80).IHC和CISH检测结果呈正相关(P<0.05),两者的符合率为85.0%(68 /80).HER2表达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有较高的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率,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