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使“缺钙”这个时髦的名词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及其子女受广告影响,采用吃钙片的办法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患者骨密度下降,引致骨骼变弱和变脆,增加骨折机会。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是一个主要因素。骨骼对钙元素的利用障碍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缺钙。所以仅通过口服单纯补钙药物是无法纠正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了解上海市女性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基础上,探讨使用不同年龄段峰值BMD作为诊断标准时,比较骨质疏松检出率的差异.方法 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 390例20~84岁女性腰椎1-4(L1-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Total、Neck、Troch和Inter)BMD值,确定峰值BMD出现的年龄段,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骨质疏松检出率.结果 以5岁年龄段分组分析显示:L1-4峰值BMD出现在30~34岁年龄段,为0.989g/cm2,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BMD均出现在20~24岁年龄段,分别为0.878 g/cm2、0.806 g/cm2、0.655 g/cm2和1.019 g/cm2;以上述峰值BMD作为标准时,2 317例50~84岁妇女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42.2%、15.1%、13.4%、9.4%和13.1%.而以20~39岁年龄段BMD作为峰值分析显示: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均值BMD分别为0.962 g/cm2、0.844 g/cm2、0.776 g/cm2、0.626 g/cm2和0.984 g/cm2;2 317例50~84岁妇女L1-4、Total、Neck、Troch和Inter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29.3%、18.3%、14.9%、16.0%和16.1%.以5岁年龄段分组与以20~39岁年龄段BMD作为峰值比较,骨质疏松检出率在L1-4、Total、Troch、Inter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Neck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不同年龄段BMD作为峰值时,骨质疏松检出率存在差异,临床以BMD来诊断骨质疏松时,应关注该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正>胸腺囊肿较为少见,其发病率不到纵隔肿瘤的2%,仅占胸腺肿瘤5.7%。资料统计,自1897年,胸腺囊肿首次报道以来,文献中多以个案报道为主。Wychulis观察了1 064例纵隔囊肿,其中196例为良性,仅19例是胸腺囊肿[4]。由此可见,胸腺囊肿非常少见。目前,国内外对颈部异位胸腺囊肿的发病率还没有明确的统计资料,据我院资料统计,颈部异位胸腺囊肿仅占胸腺囊肿的12.5%,可见颈部异位胸腺囊肿非常罕见。目前,各文献报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硬化症(ARO)患儿临床表型和致病基因的研究,提高临床医师对这类少见恶性遗传性疾病的认识。方法对此例ARO患儿进行生化指标检测、腹部超声和骨骼X线检查,同时对本例患儿及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进行T细胞免疫调节子1基因(TCIRG1)全编码外显子测序,并以10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基因突变分析的对照。结果该例患儿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24×109/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达1 115 U/L;腹部超声检查示肝脾肿大,上肢和胸部X线可见典型的骨密度增高。患儿及其母亲和外祖母均为TCIRG1基因3号外显子第78位核苷酸发生杂合移码突变(3705C/-)携带者。而在100例健康者中未检出该突变。结论新发现的TCIRG1基因外显子3杂合移码突变(3705C/-)是本例ARO患儿的致病突变位点,此基因突变导致脾肿大、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临床表现,因此基因检测对于诊断骨硬化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与身体不同部位总肌肉含量(TLM)和总脂肪含量(TFM)的关系。 方法 选择围绝经期健康女性141名,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L1-4)及左侧髋部各部位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部的BMD、TLM和TFM,分析BMD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 结果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1-4、股骨颈、大转子和全髋部BMD与TLM均显著正相关(β值为0.261、0.284、0.388和0.335,P<0.01),但与TFM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腰椎及髋部各部位BMD与TLM呈显著正相关;加强运动,增加身体TLM,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冬季维生素D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VDR)起始密码子(Fok Ⅰ位点)和启动子区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钙剂补充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转换指标作用的关系。方法200名受试对象(均为上海市汉族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妇女)分为两组:高钙组(日服元素钙1000mg和维生素D400IU)和低钙组(日服元素钙300mg和维生素D300IU)各100名,期限1年。检测治疗前后BMD和骨转换指标,以及VDR基因Fok Ⅰ位点和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结果其中171名完成整个研究。研究人群础Ⅰ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Ff(48.0%)、FF(31.0%)和ff(21.0%);CDX2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G(56.7%)、GG(25.7%)和AA(17.6%),上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整个人群或2亚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无论在整个人群组、或是2亚组中,Fok Ⅰ或CDX2各基因型间各部位BMD和各骨转换指标的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剂补充1年时,各部位BMD和骨转换指标的终点值和变化的百分数与Fok Ⅰ或CDX2多态性均无相关性。结论高钙或低钙的补充对上海市汉族绝经后妇女BMD或骨转换指标的影响与VDR基因Fok Ⅰ或CDX2多态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在脓毒血症患者中营养支持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5年7月_2016年7月间收治的50例脓毒血症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两组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1周后进行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G、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再次进行检测,观察组PA、ALB、TF、IgA、IgM、IgG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而hsCRP指标则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脓毒血症患者常规营养联合丙氨酰谷氨酰胺支持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高代谢现象和免疫反应,还能控制炎症反应,减轻机体损伤,为患者日后的预后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P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筛查致病基因WISP3的突变类型。方法抽取所有受试对象的静脉血5 m L,抗凝保存于-80℃冰箱,利用常规方法抽提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4个家系的先证者致病基因WISP3进行检测,再对其父母亲进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4个家系先证者中均发现WISP3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家系1中的突变位点p.Cys209Metfs X21、家系2突变位点p.Tyr116X、家系3突变位点p.Cys114Trp和家系4的突变位点p.Cys223Gly均为首次报道的新发现位点。结论 PP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首次发现了WISP3基因4个新突变位点,开展WISP3基因检测有助于PPD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