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前的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联合指标F PLT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肿瘤切除术的244例大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大肠癌患者FIB和PLT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ROC曲线确定FIB和PLT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FIB、PLT组成联合指标F PLT评分,并据此评分将本组244例患者分为0分组51例、1分组68例、2分组115例。分析F PLT评分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① 不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大肠癌患者的术前FIB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大肠癌病理等级患者的P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 大肠癌的浸润深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TNM分期晚的患者其F PLT评分较浸润深度浅、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TNM分期早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病理等级差、有远处转移、病理分期晚、术前FIB和PLT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④ 术前F PLT评分越高,其5年生存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FIB和PLT与大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术前F PLT评分可较早筛查出高危患者并给予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直肠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地对比分折20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和同期79例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直肠印戒细胞癌组的一年生存率65.0%,三年生存率30.0%,五年生存率5.0%。黏液腺癌组一年生存率84.8%,三年生存率58.2%,五年生存率38.0%。两在显微镜下黏液分布不同,肉眼所见大体标本相差甚远。结论:直肠印戒细胞癌较直肠粘液腺癌的诊断困难,恶性度高,预后差,临床上应对二区别对待,术中冰冻切片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从而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携带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的重组腺病毒(AdhTIMP-1)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凋亡以及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构建AdhTIMP-1并感染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Boyden chamber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感染AdhTIMP-1的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其成瘤情况;建立荷瘤鼠模型,瘤内注射AdhTIMP-1,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作用;处死荷瘤鼠,计数肺转移结节;CD34免疫组化观察肿瘤血管生成;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AdhTIMP-1感染的HepG2细胞体外侵袭力下降91.4%,成瘤量下降75.8%,荷瘤鼠瘤体内注射AdhTIMP-1使肿瘤生长减少45.4%,组织血管密度减少47.8%,肺转移结节减少70.4%,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则增加了3倍。结论AdhTIMP-1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侵袭、转移及瘤内血管形成,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用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浸润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胃原发癌35例及其中淋巴转移癌23例组织中S-100~ DCs的密度,同法检测35例胃原发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随着胃癌浸润程度的增加,间质S-100~ DCs密度的下降,浆膜浸润的胃癌S-100~ DCs密度显著下降,S-100~ DCs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显著负相关(P=0.023);有淋巴转移胃癌S-100~ DCs密度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胃癌转移的淋巴结.随着胃癌转移程度的增加,S-100~ DCs密度显著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923,P<0.01);VEGF阳性表达的胃癌S-100~ DCs密度明显低于VEGF阴性表达的胃癌(P=0.157),两者呈负相关(r=-0.128,P=0.464),但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 DCs低密度胃癌的MVD显著高于S-100~ DCs高密度胃癌(P=0.013);高MVD胃癌S-100~ DCs密度明显低于低MVD胃癌,胃癌MVD与S-100~ DCs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 -0.322,P=0.059).结论:胃癌组织的S-100~ DCs浸润程度与胃癌侵袭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胃癌DCs浸润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活力密切相关,胃癌细胞释放的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能是肿瘤源性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体内基因多显性转录核因子(NF—kappa B)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病变的动脉内皮细胞中表达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30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血管和30例正常成年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NF—kappa BP65蛋白,细胞间粘附分子—1(1CAM—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正常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相比较,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脉血管内皮细胞NF—kappa BP65蛋白,ICAM—l以及VCAM—l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性增强(P<0.001)。(2)60例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数据提示NF—kappa B蛋白表达和ICAM—1表达呈直线回归关系(b=0.802,P<0.001);NF—kappa BP65蛋白表达和VCAM—l表达也呈直线回归关系(b=0.7ll,P<0.001)。结论 NF—kappa B的激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ICAM—1和VCAM—l表达增强,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肠内生态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和肠内生态营养组.胃造瘘术后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和肠内生态营养剂7 d,检测小肠黏膜形态学参数和黏膜IgA ,CD3 ,CD4 和CD8 细胞数量.结果:肠内生态营养组的小肠绒毛高度(205.4 μmvs 177.7 μm,P<0.05)、肠腺隐窝深度(99.4 μmvs 77.7 μm,P<0.05)、黏膜厚度(299.9μm vs 267.0 μm,P<0.05)以及绒毛表面积(10 321.5μm2 vs 8927.6 μm2,P<0.05)均高于对照组,肠内生态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肠内生态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中IgA 细胞(21.2 vs 17.5,19.4,P<0.05)和CD3 (24.2 vs 20.2,22.1,P<0.05),CD4 (13.4vs 8.9,11.0,P<0.05)、CD8 (18.7 vs 12.6,15.4,P<0.05)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结论:肠内生态营养能较好的改善创伤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肿瘤,目前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案多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后辅以化学治疗。既往消化道肿瘤化疗方案以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为主。而近年来研制出如伊立替康、奥沙利铂等细胞毒类药物,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含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但同时可能发生严重毒性反应,如严重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以往对伊立替康所致严重毒性反应分子水平研究较少。近来大量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伊立替康化疗严重毒性反应与其代谢过程的某些酶基因多态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綦晓龙  孙丹  邓靖宇  何生 《广东医学》2006,27(10):1450-145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2(Ang-2)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组织和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50例晚期肝癌(HCC)组织切片(其中36例直径〉5cm,14例直径〈5cm;12例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38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20例正常肝脏组织(对照组)中Ang-2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直径〉5cm肝癌组中Ang-2表达均强于直径〈5cm肝癌及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5cm肝癌组Ang-2表达强于对照组(P〈0.05);有区域淋巴结或肝内转移组Ang-2表达强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在肝癌发展中,患者肝脏内Ang-2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肿瘤生长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肠内免疫营养对创伤后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免疫营养组.行胃造瘘术后早期分别给予普通饲料、肠内营养剂、肠内免疫营养剂等,行肠内营养7 d,测量小肠黏膜形态和小肠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量.结果:小肠绒毛高度、肠腺隐窝深度、黏膜厚度以及绒毛表面积等相关的形态学参数测量值显示,肠内免疫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普通营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大鼠小肠黏膜IgA+、CD3+、CD4+和CD8+细胞数低于肠内免疫营养组 (P<0.05).结论:肠内免疫营养能较好的改善术后大鼠的小肠机械屏障功能,促进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恢复,增强其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