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基于绝对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简称绝对法)和基于相对指标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简称相对法)两种方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研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绝对法以累计确诊病例数、本地感染病例占比、近1周聚集性疫情起数、近1周新增确诊病例4个指标计算风险;相对法以本地散发感染确诊病例占比、近1周确诊病例占比、近1周聚集性疫情起数和近1周新增确诊病例4个指标计算风险。以湖北省荆州市的COVID-19疫情数据为例,利用两种方法比较流行前期时间节点(2月1日)、流行中期时间节点(2月15日)和流行末期时间节点(2月27日)的风险评价结果。 结果 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中,33.3%(8/24)完全一致、50.0%(12/24)相差1个级别、16.7%(4/24)相差2个级别及以上。流行前期时间节点,相对法研判荆州区、公安县、洪湖市、松滋市为较高风险及以上,绝对法研判4个地区为中风险及以下。流行中期时间节点、流行末期时间节点,两种方法研判结果相同或相差1个级别。 结论 两种方法评估结果类似,均可以用于COVID-19疫情研判,在疫情流行早期,相对法更适于COVID-19疫情走势研判。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估2004—2018年荆州市中小学校血防健康教育效果与效益。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现场问卷等方法,收集2004—2018年荆州市中小学校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资料,评估健康教育模式与效果。采用单位效益分析,评价健康教育投入效益。结果2018年血防知识知晓率与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8.68%、98.31%,与2004年的87.65%、88.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6.59,P<0.01)。2018年问卷调查血防知识知晓和正确行为形成总体答对率,小学生分别为97.79%、96.54%,初中生分别为98.37%、96.65%。10种健康教育模式中,学生统一上课、背诵血防三字经、视听教育感兴趣率分别为94.04%、93.57%、88.28%。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与学生血吸虫感染率之间呈负相关(R2=-0.85、-0.84,P<0.01)。在人平总投入经费上,学生比居民低3.05元/人次。结论2004—2018年荆州市中小学校实施血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减少总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得到了有效提高,血吸虫感染率降为0。因此,通过血防健康教育来改变目标人群危险行为是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2008-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分析2013年达到传播控制目标的难点与采取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2012年荆州市9个县(市、区)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全市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5%和0.44%,分别比2008年下降65.77%和84.56%;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分别为316个、47个,占总流行村个数比例分别由2008年76.57%、70.54%降至2012年16.84%、2.5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5年来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2012年秋季未查出阳性钉螺。结论 2008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明显下降,但各项疫情指标离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尚有差距,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为2013年全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作好全面准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和阳性情况, 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2010-2012年对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洪湖市和石首市27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野粪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并采用顶管 孵化法调查野粪阳性情况。 结果 结果 2010-2012年共调查1 366份野粪, 其平均密度为0.089 2份/100 m2 , 其中牛粪、 人粪、 犬 粪、 麋鹿粪分别占99.71%、 0.07%、 0.15%、 0.07%。野粪主要分布在沟渠和外滩; 两环境野粪平均密度为0.090 9份/100 m2 和 0.084 8份/100 m2 , 阳性率分别为1.46%和2.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20, P > 0.05)。2010-2012年阳性野粪均为牛 粪; 野粪阳性率分别为3.21%、 0.36%和1.60%,2012年野粪阳性率较2010年下降了50.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27,P > 0.05)。结论 结论 荆州市野粪种类以牛粪为主, 阳性野粪主要分布于沟渠和外滩; 加强耕牛管理和野粪处理对控制 血吸虫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分析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整理2004- 2014年荆州市9个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年报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建立Excel表格,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4年以来,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2014年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40%, 比2004年 下降了95.72%, 拟合指数方程y = 11.067e-0.240x , R2 = 0.899 (F = 80.40, P < 0.01)。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降至0.5/10万 以下, 2010年以后无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推算荆州市现有血吸虫病人降至22 547人, 比2004年下降了 85.87%。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 下降了100%, 拟合指数方程为y = 15.69e-0.3398x , R2 = 0.878 (F = 73.11, P < 0.01)。实有 钉螺面积31 084.00 hm2 , 比2004年减少了1 931.21 hm2 , 下降了5.91%。2012年感染性钉螺降至0, 之后未再发现感染性 钉螺。2013年以行政村为单位, 人、 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结论 结论 通过实施血吸虫病重点项目、 整县推进和省 部联动综合治理项目,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但巩固防治成果、 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湖北省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类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荆州市COVID-19病例资料,描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20年荆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病例1 550例,重症病例占22.71%(352/1 550),病死率为3.29%(51/1 550)。 49.61%(769/1 550)的病例报告发病前14 d内有明确武汉市居住史或旅行史。 首例病例在2020年1月1日发病,发病高峰为1月23 — 2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月26日。 50~5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23.23%,360/1 550)。 92.91%(118/127)的乡镇(街道)有病例发病。 ≥60岁组病例的病死风险是<60岁组的10.53倍(95%CI:4.70~23.60),有既往疾病史病例的病死风险是无既往疾病史病例的1.95倍(95%CI:1.05~3.61)。 第一阶段(1月1 — 31日)的“发病至报告间隔”较第二阶段(2月1 — 26日)长(中位数分别为7.8、3.5 d,P<0.001)。  结论  荆州市多数COVID-19病例有武汉市暴露史,重症病例占比不高,疫情波及全市大部分乡镇。 有基础性疾病、年老者病死率高。 防控中后期较前期应更好地将“早发现”的防控策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省藏区棘球蚴病患者的不卫生行为现状,为棘球蚴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选取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石渠县登记在册的现存棘球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面对面访谈方法对患者不卫生行为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了368例棘球蚴病患者。患者家中养犬、饭前不洗手、吃生食、使用家畜病变脏器喂犬、喝生水、玩犬所占比例分别为53.3%、23.4%、15.5%、9.8%、8.7%和5.4%。游牧民各项不卫生行为均较定居居民比例高。学生玩犬、使用家畜病变脏器喂犬的比例高于牧民。结论 四川省甘孜州棘球蚴病患者存在不卫生行为。针对不同特征棘球蚴病患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降低其不卫生行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批量检测感染性钉螺效果。方法将钉螺分为50只、100只、150只、200只、250只、300只、400只、500只和600只9个批量,选择50、100、150、250ml三角烧瓶4组,对投放不同批量钉螺采用改良胜醉逸蚴法接种环取样,观察不同容积烧瓶中感染性钉螺检测符合率。结果静置l5rain取样镜检,每瓶投放碎螺组织50~250只,50、100、150、250ml等4组容积三角烧瓶的尾蚴检出率均为100%,符合率100%;4组三角烧瓶每瓶投螺300~400只,尾蚴检出率依次为0、100%、100%、100%,每瓶投螺500~600只,尾蚴检出率依次为0、0、0、100%。50和250ml两组烧瓶接种环粘取水膜3环尾蚴检出率100%,符合率100%。结论每瓶投放钉螺〈250只,250ml及以下三角烧瓶均可;投放钉螺250~600只,选择250ml三角烧瓶为宜;静置15min接种环取样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荆州市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32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发病444例,死亡13例。单起疫情病例数范围为2~26例,平均3.36例。疫情起数居前三的是沙市区(32起)、公安县(20起)、洪湖市(20起)。疫情起数、病例数在1月26—28日达到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02∶1;年龄中位数为51岁;职业以农民为主。71.96%的聚集性疫情有明确武汉市暴露史,61.71%的病例为本地感染病例。疫情暴露场所多样,86.36%为家庭暴露。疫情发生至发现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8.05 d,间隔时长中位数随周次逐步变短。结论 荆州市聚集性疫情规模较小,以家庭为主。疫情流行期,应积极做好个人防护,不聚餐,生活起居尽量独立。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继续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避免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