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后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直肠/肛管癌患者115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行长周期(8周)新辅助放化疗分组,术前行长周期(8周)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定义为A组,术前未行长周期(8周)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定义为B组.两组均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结果 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来看,A组肛周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7.5%vs 0%)(P<0.05).从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来看,两组术后2、3年肛门功能均较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后1、2、3年肛门功能均较B组差(P<0.05).从远期效果来看,两组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ISR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较单纯ISR,没有延缓患者术后近期恢复,且能够获得相似的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但是,新辅助化疗增加了ISR手术患者术后肛周感染发生率,同时,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仍在患者可接受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内括约肌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治疗直肠癌和肛管癌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199例行ISR术的直肠癌和肛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BMI值将其分为消瘦组(n=23)、正常组(n=114)及超重组(n=62),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结果术后早期康复方面,3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经口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道管理方面,3组患者拔除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超重组拔除引流管的时间较长(P〈0.05),而拔除胃管和尿管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肛周感染、肠梗阻、胃潴留、尿潴留、败血症、伤口感染及直肠阴道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对ISR治疗直肠癌和肛管癌近期疗效的影响较小,肥胖不会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适当管理模式的配合下,也不会影响术后早期康复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LAR/ULAR术后预防性使用复方苯乙哌啶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3月本中心收治的直肠癌行LAR/ULAR根治术1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复方苯乙哌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吻合口漏和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胃潴留、尿潴留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拔除胃管时间、拔除血浆引流管、拔除尿管、下床、饮水、进流食、术前及术后WBC、嗜酸粒细胞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直肠癌LAR/ULAR根治术后,预防性使用复方苯乙哌啶是安全的,能降低吻合口漏及肠梗阻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甘志明  马琛  李立  陈凤姣  刘畅  汪晓东 《西部医学》2012,24(9):1705-1708
目的探讨TNM分期是否会影响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结肛吻合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接受结肛吻合术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直肠/肛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TNM分期分组,将Ⅰ期患者定为A组(18例),Ⅱ期患者定为B组(40例),Ⅲ期患者定为C组(37例),Ⅳ期患者定为D组(23例),比较4组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4组排便时间及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32、0.040);进一步两两比较,D组患者排便时间略晚于A、B、C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19、0.037和0.040),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P为0.851,A、C两组P为0.765,B、C两组P为0.536);D组患者排气时间略晚于A、B、C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29、0.033、0.036),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P为0.841,A、C两组P为0.765,B、C两组P为0.736)。术后4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NM分期对IV期直肠/肛管癌患者结肛吻合术后近期疗效有一定影响,可延长其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但并未提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能取得较好的保肛效果。而Ⅱ~Ⅲ期直肠/肛管癌患者与Ⅰ期患者相比结肛吻合术后无论在术后恢复情况,还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未见不同。因此,就近期疗效而言,Ⅱ~Ⅲ期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结肛吻合术是较安全可行的,TNM分期并不影响术后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肥胖是否会影响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患者行结肛吻合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接受结肛吻合术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患者共185例,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分组,将BMI值为(18.5~24.9)kg/m2的患者定义为A组,BMI≥25 kg/m2的患者定义为B组,比较2组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指标.结果从术后恢复指标看,2组在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0.356,0.367,0.700,0.923);2组在拔引流管时间、拔胃管时间、拔尿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24,0.084,0.080);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67),但2组肛周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其余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肛吻合术治疗肥胖直肠/肛管癌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恢复效果;于肥胖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患者结肛吻合术后应加强肛周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和外翻切除术治疗高龄直肠或肛管癌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184例行直肠或肛管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低位/超低位前切除组,n=99)与外翻切除术(外翻切除术组,n=85)的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2组基线资料如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内科合并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外翻切除术组的肿瘤距肛距离较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组更近P〈0.05),且远端切除距离长于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组P〈0.05)。③2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在拔除胃管、尿管、引流管时间及首次排气、排便、经口进食、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总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翻切除术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组P〈0.05)。⑤术后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期间,外翻切除组有1例局部复发;低位/超低位前切除组和外翻切除组各有1例远处转移;低位/超低位前切除组死亡4例(4.04%),外翻切除组死亡4例(4.71%)。2组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的肛门控便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和外翻切除术都可以应用在高龄极低位直肠癌和肛管癌患者,外翻切除术的远端切除距离长于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适用于位置更低的肿瘤。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肥胖对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结肛吻合术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167例,其中BMI为18.5~ 24.9 kg/m2者116例(A组),BMI≥25kg/m2者51例(B组),回顾性地比较两组的术中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从术中指标看,B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恢复指标看,两组在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拔引流管时间、拔胃管时间、拔尿管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肛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肥胖增加了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行ISR的手术难度、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后肛周感染发生率,但对术后恢复的各项指标及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正常体质量患者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不影响患者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Liver-first Approach治疗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术后疗效。方法 对在我院诊治的81例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分别采用先切除转移灶,后切除原发灶进行治疗(即Liver-first Approach方式,A组,39例)和先切除原发灶,后切除转移灶进行治疗(即传统方式,B组,42例)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患者在转移灶切除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原发灶切除前行新辅助放疗合并或不合并化疗,B组患者在原发灶切除前行新辅助放疗合并或不合并化疗,术后无并发症且恢复良好,再行转移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局部癌组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结果 本研究随访发现直肠局部复发的患者共9例,占总研究病例数的11.1%,其中A组5例(12.8%),B组4例(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复发患者共10例,占总研究病例数的12.3%,其中A组4例(10.3%),B组6例(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总数为16例,死亡率为19.8%,其中A组死亡患者8例(20.5%),B组死亡患者8例(1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ver-first Approach并辅以转移灶切除前行新辅助化疗,原发灶切除前行新辅助放疗合并或不合并化疗的治疗方式并未因原发灶肿瘤进展从而影响患者长期生存效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