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班艳林  石蓓  刘伟国 《山东医药》2003,43(33):34-34
老年危重症患者的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均有所减退,且代偿能力下降,由此对麻醉的耐受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麻醉诱导期是血流动力学最不稳定期。为使此类患者术中尽可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我们对几种不同麻醉诱导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氯胺酮复合麻醉中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3例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王馥玲,班艳林例1:女,8个月,75kg,在全麻下行唇裂修补术。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15mg、苯巴比妥钠0.015mg。入手术室后,肌注2%硫喷妥钠(10~15mg/k...  相似文献   
3.
赵蔚  侯明  班艳林 《山东医药》2008,48(21):104-105
在麻醉诱导期输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HSS40,4ml/kg),观察在输注前(T0)、输注完毕即刻(T1)及输注后30min(T2)、麻醉诱导时(T3)的HR、MAP和CVP以及K 、Na 和血糖.结果:输注HSS40后HR减慢,MAP、CVP升高,麻醉诱导时HR和MAP基本保持稳定.血浆K 有一定程度降低,Na 明显升高、HCT明显降低,血糖无明显变化.认为适量输入HSS40(4ml/kg)可以减轻麻醉诱导时的心血管反应,有效维持循环功能稳定性,且对血浆电解质、血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经验。方法 25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患者。术中采用氯胺酮40~50 mg、咪唑安定1~2 mg、琥珀胆碱50 mg依次静注行麻醉诱导。间断静注芬太尼5~10μg/kg、阿曲库铵0.3~0.5 mg/kg,持续静注丙泊酚3~5 mg/(kg.h),间断吸入七氟烷1%~3%维持麻醉。用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25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气管插管前及插管后即刻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7±11)、(89±13)mmHg,心率分别为(85±12)、(83±13)次/min,P均〉0.05。主动脉阻断时间48~113min,体外循环时间86~230 min。术后1周死亡1例,6个月内死亡3例。体外循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分别有19、25例使用强心及血管活性药物。8例出现室颤,均除颤成功。4例放置起搏器。21例泵入前列腺素E1或伊洛前列腺素和(或)吸入一氧化氮(NO)。5例泵入硝酸甘油。结论术中良好、恰当的麻醉诱导与维持及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心脏移植麻醉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多肽疫苗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7d后选取SNI模型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NP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匙孔虫戚血蓝蛋白(KLH)组及PSD-95组.PSD-95组沿背部两侧皮下多点注射PSD-95多肽疫苗3次,每隔2周注射1次;PBS、KLH组分别给予PBS和KLH.分别于制备SNI前1 d(基础值)、第1次免疫前1d及第3次免疫后7d和14 d(T0-3)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3时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各组机械痛阈均降低(13.2±1.1比1.9±0.5:12.9±0.9比1.9 ±0.7;13.5±1.0比1.8±0.5;13.1±1.1比1.7±0.6);T2、T3时NP、PBS和KLH组机械痛阈降低(2.4±0.6、2.5±0.6;3.2±0.9、3.4±0.8;3.3±0.8、3.5±1.1)(P<0.05).与T1时比较,PSD-95组T2、T3时机械痛阈升高(1.7±0.6比10.5 ±2.1、11.2±1.9),BDNF mRNA表达下调(1.48±0.21比0.92±0.13、0.88 ±0.12)(P<0.05);PBS组和KLH组其余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T2、T3时PSD-95组机械痛阈升高(2.4±0.6比10.5±2.1;2.5±0.6比11.2±1.9),BDNF mRNA表达下调(1.48±0.17比0.92 ±0.13;1.52±0.23比0.88±0.12)(P <0.05);PBS组和KLH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95多肽疫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BDNF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6个月.6.5Kg。一般情况较好,发育正常,血红蛋白102g/L,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上腭正中,自软腭至悬雍垂裂开,硬腭中有一赘生物,质软,色白,边界清,表面光滑,不规则形,有蒂,赘生物下垂,影响闭口、吮奶,仰卧时影响呼吸,表面有白色毛发生长,约需20余天修剪一次,否则易引起患儿呛咳。自出生以来,新生物无明显长大(图)。  相似文献   
7.
邴来英  班艳林  赵蔚 《山东医药》2005,45(15):62-62
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我们共行肺大泡胸腔镜手术39例,其中60岁以上合并肺功能不全者26例。现将手术中麻醉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对98例先天性腭裂患儿施行腭裂修复术。男57例,女41例;年龄1~6岁,体重8~19kg。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B组48例采用机械通气、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时间为1小时50分钟至4小时。 1.麻醉方法: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2mg/kg、阿托品0.02mg/kg。面罩去氮吸氧5分钟,静注2%硫喷妥钠6~8mg/kg、琥珀胆碱1~2mg/kg、芬太尼2~5μg/g。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提高心输出量对单肺通气时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 20例择期食管手术患者,麻醉后插入37F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12次/分,吸入氧浓度100%,单、双肺通气时呼吸参数不变。麻醉平稳后,患者于平卧位行左侧单肺通气15min(T1)、之后静注多巴酚丁胺2μg·kg-1.min-115min(T2)分别监测PaO2、PaCO2、pH值。同时记录SBP、DBP、HR、心脏指数(CI)。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SBP、CI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T2时PaO2明显升高(P0.01)。PaCO2、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多巴酚丁胺提高心输出量可明显改善单肺通气时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心肺转流(CPB)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30例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麻醉方法相同。K组于麻醉诱导后和CPB开始前分别缓慢静注氯胺酮1mg/kg;C组静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手术开始前(T0)、CPB停止即刻(T1)、2h(T2)、12h(T3)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utue),通过Flow-Directed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量(CO),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同时抽取动脉血、混合静脉血测动脉血气、血常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结果CPB后两组病人的所测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但K组显著低于C组(P<0.05),CPB后C组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中的浸润明显高于K组,CD11b、CD18表达较高的中性粒细胞容易浸润于肺组织中。结论CPB中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可以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肺组织损伤,对肺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