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对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样本氯喹抗性分子标记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 sistant transporter,Pfcrt)第72~76位密码子抗性相关位点突变类型,并分析不同输入来源样本的特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和2018年国家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本,以样本中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Pfcrt基因第72~76位点为扩增片段,采用巢式PCR法进行扩增并测序,对目的产物片段测序结果、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中,95.5%(644/674)来自非洲,其余4.5%(30/674)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又以西非和中非为主(占非洲样本的80.4%,518/644)。共检测到C72S、M74I、N75E、K76T 4个位点突变和5种单体型类型(CVMNK、CVIET、SVMNT和两种混合型),其中CVMNK与CVIET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原虫共有的单体型类型,SVMNT仅在东南亚(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样本中检测出;2种混合型为CVMNK/CVIET和CVMNK/SVMNT,前者在非洲和东南亚输入样本中分布,后者仅在东南亚缅甸来源样本中检出。自非洲输入的样本野生型较多,占77.7%(478/615);而自东南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的样本中,抗性分子标记样本占68.0%(17/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非洲不同地区来源样本中,抗性基因比例和野生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非野生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样本中,自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点抗性基因比例和分子多态性均较非洲来源样本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快速鉴别恶性疟原虫样本单/多重感染的方法。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两省采集恶性疟确诊患者血样共40份;采用巢式/半巢氏PCR方法对样本5个微卫星中立位点进行STR分型,任一微卫星位点出现两种或以上等位基因即划归为混合感染。结果共有38份样本成功进行了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其中云南地区样本多重感染样本3份(7.89%),海南地区1例(2.63%)。结论运用STR分型技术可快速有效地鉴别恶性疟原虫样本的单/多重感染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腾冲市棘球蚴病的感染现状,为制订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1~2017年报告病例为线索,选取报告病例所在自然村及毗邻的2~4个村,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开展人群棘球蚴患病情况调查。对报告病例所在小学的全体学生进行腹部B超检查,同时采集静脉血,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 G抗体水平。采用内脏剖检法调查牲畜和啮齿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采集报告病例所在自然村的所有家犬犬粪,检测犬粪棘球蚴抗原。结果进行B超检查3 153人,未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测血清376份,血清抗棘球蚴Ig G抗体阳性率为0.27%(1/376);中间宿主检查牛11头、羊113只、猪2 217头,鼠48只,未发现棘球蚴感染;检测终宿主犬粪251份,犬粪棘球蚴抗原阳性率为0.4%(1/251)。结论腾冲市部分乡镇存在棘球蚴病流行,应加强传染源犬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腾冲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评估腾冲市疟疾防治工作成效,为指导疟疾消除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防治措施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腾冲市195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4 067例,死亡2 904例,病死率2.79%,1951年发病率最高,为4 817.1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低,为5.46/10万,1950—1989年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990年后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输入性病例达最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7年降至最低。2012—2013年捕获按蚊12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全市均有分布,其次是昆明按蚊,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微小按蚊在南部乡镇散在分布。防治工作经历控制疟疾流行(1950—1985年)、消除前阶段(1986—2009年)和消除疟疾(2010—2017年)3个阶段,2012年10月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3—2017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7年11月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 腾冲市疟疾防治成效显著,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存在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下一步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本地传播及输入病例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家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疟原虫显微镜检测水平。方法综合分析该实验室参与2013—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组织的疟原虫血涂片显微镜检测外部质量评估结果。结果疟原虫虫种鉴定水平在2013年和2014年的得分率分别为91.11%(82/90)和93.33%(84/90)。但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之间误判率较高。2014年原虫计数的成绩(得分率:93.94%,31/33)好于2013年(得分率:60.61%,20/33)。结论该实验室疟原虫镜检能力不断提高,但仍需加强卵形疟原虫的镜检能力,同时提高原虫计数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国输入性三日疟与卵形疟发病趋势和病例分布特征,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11—2013年全国三日疟及卵形疟疫情数据资料,应用SAS 9.2和ArgGIS 10.0软件就病例增长趋势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我国2011—2013年共报告三日疟病例97例,卵形疟病例174例,均为输人性病例。其中,三日疟病例各年分别报告17例、22例和58例,分布于我国的7个、8个和14个省份;卵形疟病例各报告15例、34例和125例,分布于2个、10个和18个省份。自非洲输入的三日疟和卵形疟为240例(88.56%),其中自西非与中非输入共219例(80.81%);自东南亚输入16例(5.90%)。结论我国输入性三日疟与卵形疟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地应加强鉴别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疟疾非流行区疾控工作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应培训需求,为设置该类地区疾控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对2016年参加青海省全省疟疾培训的疾控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115人,其中85.21%(98/115)来自县级疾控中心。调查对象的整体知晓率情况为70.35%,但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相对较差,分别为61.96%和48.99%。该结果在职称、所在科室分类、单位级别的结果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0.13~2.02,P均0.05)。经培训后的整体答题得分情况有所改善,平均79.20±15.16分,高于培训前平均70.34±1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在疟疾基础知识和疟疾监测响应知识知晓方面有显著提高(t=4.30、4.97,P均0.05)。80%的调查对象认为疟疾基本知识最需要培训。但培训需求在各组之间以及不同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61~3.11,P均0.05)。结论青海省各级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疟疾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要在疟疾基础知识、疟疾治疗、疟疾监测与响应等方面加强培训,以提高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5-2016年腾冲市疟疾疫点调查和处置情况,为阻断可能的疟疾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5-2016年腾冲市网报疟疾病例为线索,对疟疾疫点进行调查处置。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媒介按蚊种群调查。采集疫点范围近2周内有发热史的当地居民和疟疾病例同行人员的外周血,用疟疾快速诊断卡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6年腾冲市共报告145例输入性疟疾病例,7 d内疟疾疫点调查处置率为100%(145/145)。捕获按蚊12种共16 186只;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64.31%(10 410/16 186);其次是昆明按蚊,占14.15%(2 291/16 186);微小按蚊占11.66% (1 887/16 186)。对51名疟疾病例同行人员进行疟疾筛查,检出阳性1人,阳性检出率为1.96%(1/51)。结论 腾冲市存在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且中华按蚊为优势种群;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疫点调查处置,防止输入性疟疾引起的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东南亚与非洲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在Polyα、TAA87两个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差异。方法 收集缅甸(92份)和加纳(126份)输入性恶性疟病例血液样本共218份,对所收集样本的Polyα、TAA87微卫星位点进行片段扩增,毛细管电泳检测扩增产物长度,应用Excel 2010和GenALEx 6.0软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和期望杂合度。结果 共获得146例单一感染样本的有效数据。Polyα、TAA87两个微卫星位点分别检测到16个和12个等位基因型,2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6 ± 0.02。缅甸输入样本在Polyα及TAA87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0个和8个,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6和0.81;加纳输入样本在Polyα及TAA87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5个和11个,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91和0.86 。此外,长度为174 bp(Polyα)和113 bp(TAA87)的等位基因仅在东南亚缅甸样本中测出,其等位基因频率占17%以上。结论 东南亚与非洲输入性恶性疟原虫在Polyα、TAA87两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不同等位基因类型和数量,建议将这两个位点作为区分不同地理来源疟原虫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新形势下我国疟原虫镜检方面的薄弱环节与应对策略,收集了2017年WHO疟疾镜检外部质量评估班12名学员(11名省级单位专家, 1名国家级单位专家)的个人信息、测试所用血片的内容和学员对每张血片的判定结果等信息。计算学员每张血片的得分率,分析血片的原虫密度与学员在虫种鉴定、原虫计数方面得分率的相关性,分析学员获得的评估等级与其从事镜检工作年限、学员所在省近3年平均疟疾病例数的相关性。虫种鉴定共检测42张血片,结果显示,学员判定卵形疟原虫血片(2张)和三日疟原虫血片(2张)的平均得分率最高,为(93.8±4.0)%,阴性血片(20张)、恶性疟原虫血片(10张)和间日疟原虫血片(4张)得分依次为(92.5±2.2)%、(78.3±22.3)%、(70.8±14.2)%;血片中原虫密度与学员鉴定恶性疟原虫血片的得分率无相关性(r=-0.13)。原虫计数共14张血片,结果显示,学员平均得分率为(42.2±5.9)%。当原虫密度小于2 000个/μl血时,学员原虫计数的得分率与密度的高低呈正相关性(r=0.79)。12位学员中,获得评估等级1、 2、 3、 4级的学员分别为2、 4、 3、 3位。学员获得的评估等级(数值越小等级越高)与其从事疟疾镜检的工作年限基本无相关性(r=-0.16),与所在省份疟疾病例数呈负相关性(r=-0.55)。提示国家需加强镜检人员每年的阅片培训和练习,以维持或提高其镜检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