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s,BALF)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住院患者,收集其BALF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90例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55例(61.1%),共57株.革兰阴性杆菌54株(94.7%),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次之;真菌2株(3.5%),为曲霉菌;革兰阳性球菌1株(1.8%),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感染2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施氏假单胞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1例.药敏试验发现,53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最敏感,对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左旋左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对左旋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及复方新诺明100%敏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1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只检出1株,药敏结果代表性不强,未给予深入研究.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BALF病原菌培养出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率亦显现,革兰阳性球菌少;2种或2种以上混合细菌感染虽然占少数,但混合菌感染的出现说明各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能增加;药敏结果对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有重要指导意义;BALF取样部位针对性强,提供结果较可靠,培养阳性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通过肺泡灌洗将有助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感染性分泌物清除,改善患者支气管阻塞,降低局部病原菌数量和浓度,有助于改善其喘息症状,并有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COPD合并慢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加强对COPD患者中原位肺栓塞形成的认识,评价抗凝治疗在COPD中的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提供COPD合并慢性肺栓塞的临床经验性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方法人选COPD合并肺栓塞患者53例,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AECOPD患者70例设为对照组。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研究组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比较,血浆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彩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6分钟步行试验、CAT评分、mMRC评分、PaCO2、PaO2、A—aD02、FEV,%pred、肺动脉压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上述指标有明显改善,血红蛋白及肺动脉压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治疗后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肺栓塞是导致COPD患者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活动能力差的重要因素,抗凝治疗对COPD合并慢性肺栓塞患者具有可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应用小剂量茶碱后,肺功能、6min步行试验、CAT评分等指标的检测,探讨小剂量茶碱对CO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937例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茶碱缓释片0.1,2次/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对应用茶碱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①治疗组的COPD患者经过90d的治疗,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预计值)及FEV1和用力肺活量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提高;6MWT提高;CAT评分、mMRC评分下降( 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 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茶碱可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难治性哮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分类及气道病原菌定植、感染的状况.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难治性哮喘住院患者138例,通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其进行BALF细胞分类及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①BALF炎症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63.78±30.02,嗜酸粒细胞2.70±4.04,淋巴细胞5.93±6.48,肺泡巨噬细胞27.21±31.87,显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②病原菌对气道炎症的影响:病原菌阳性患者中性粒细胞均值较病原菌阴性患者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粒细胞均值较病原菌阴性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BALF炎症细胞分类:按气道炎症分类标准,138例患者中嗜酸粒细胞性哮喘24例,占17.38%;中性粒细胞性哮喘46例,占33.33%,少粒细胞性哮喘26例,占18.84%,混合粒细胞性哮喘42例,占30.43%.各组一般状况比较,中性粒细胞组及寡细胞组病程长、年龄大、皮质醇低,且吸烟者比例在中性粒细胞组较高.④各炎症类型既往治疗状况:中性粒细胞组使用全身激素的患者比例高于嗜酸粒细胞组,而使用吸入激素的患者比例低于嗜酸粒细胞组.⑤病原学检测结果:138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者23例,占16.7%,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共计16例,占病原菌检出总数的69.6%.结论 ①难治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细胞存在着特殊的炎症表型,其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其原因可能与细菌感染和定植、激素使用、吸烟、年龄、病程等有关.②呼吸道细菌感染和定植在难治性哮喘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s,BALF)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的住院患者,收集其BALF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90例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55例(61.1%),共5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4株(94.7%),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次之;真菌2株(3.5%),为曲霉菌;革兰阳性球菌1株(1.8%),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感染2例,为鲍曼不动杆菌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施氏假单胞菌合并铜绿假单胞菌1例.药敏试验发现,53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妥布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最敏感,对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左旋左氧氟沙星耐药性最高;嗜麦芽寡养食单胞菌对左旋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及复方新诺明100%敏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1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只检出1株,药敏结果代表性不强,未给予深入研究.结论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BALF病原菌培养出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率亦显现,革兰阳性球菌少;2种或2种以上混合细菌感染虽然占少数,但混合菌感染的出现说明各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能增加;药敏结果对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有重要指导意义;BALF取样部位针对性强,提供结果较可靠,培养阳性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通过肺泡灌洗将有助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感染性分泌物清除,改善患者支气管阻塞,降低局部病原菌数量和浓度,有助于改善其喘息症状,并有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半夏汤对化疗性异食癖大鼠P物质和NK1受体的影响,探讨小半夏汤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方法:ip注射6mg/kg顺铂建立大鼠化疗性异食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小半夏汤对照组1.6g/kg、顺铂模型组、昂丹司琼阳性药组2.6mg/kg、小半夏汤大剂量组3.2g/kg和小半夏汤小剂量组1.6g/kg。各组动物在造模前1 h首次灌胃给药,之后每12h给药一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蒸馏水。每12h称量并计算各组动物高岭土摄入量;分别于造模后24h和72h处理动物,采用CLIA和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回肠和延髓P物质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大鼠回肠和延髓前速激肽原A(PPTA)和NK1受体mRNA表达。结果:顺铂模型组动物摄食高岭土量显著升高,3.2、1.6g/kg小半夏汤均可抑制化疗大鼠摄食高岭土量,降低化疗大鼠血清、回肠和延髓P物质含量,抑制回肠和延髓PPTA和NK1受体mRNA的异常表达。结论:小半夏汤防治化疗性恶心呕吐部分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P物质含量、下调NK1受体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提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录入方剂信息,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呕吐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律、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305首止吐方剂的分析,共涉及中药174味,出现频次≥10的药物49味,总结了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45个、潜在核心组合58个,并演化新处方9个。结论:明确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呕吐方剂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以健脾助运的陈皮、化痰降逆止呕的半夏、温中止呕的生姜为主,并可适当配伍补益药物。本研究为中医止呕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哮喘患者病情、肺功能、既往治疗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统计哮喘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基本情况、血常规、肺功能、住院情况、既往治疗状况、吸烟状况、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检测结果,按皮质醇状况分为低组、正常组和高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患者基本状况:性别:男/女为1:1.2,皮质醇增高组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大于女性,男/女为1:0.46,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皮质醇低于正常的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皮质醇降低组最高,为65.27%,皮质醇增高组最低,为10.3%。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患者嗜酸粒细胞比例和绝对值三组均高于正常值,但皮质醇低组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质醇正常组与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肺功能检测指标:皮质醇低组最低,皮质醇高组最高。=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共有299例皮质醇减低的住院患者进行了骨密度检测,骨量异常者占67.9%。⑥件院患者既往治疗状况显示:用过全身激素和非正规来源药物者在皮质醇低组数量最多,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质醇低组用吸入激素的患耆数量最少,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者皮质醇的高低,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次数、肺功能指标、使用全身激素等因素有相关性,检测皮质醇对于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反应、药物安全性等具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咽拭子支原体阳性率,并对支原体阳性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支原体感染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潍坊哮喘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的成人哮喘患者,对其进行咽拭子肺炎支原体培养,观察其阳性率,与健康成人及同期住院或门诊的儿童哮喘患者支原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并从血常规、皮质醇、肺功能、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鼻炎症状评分等方面分析成人肺炎支原体阳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503例成人哮喘患者中有345例咽拭子支原体培养阳性,阳性率为68.59%,与儿童组(阳性率为7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原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前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及鼻炎症状评分高于后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T评分、FEV1、FEV1%pred、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后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成人哮喘患者中,有139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其中支原体阳性患者109例,阴性患者30例;有106例确诊为鼻一鼻窦炎,其中支原体阳性患者89例,阴性患者17例,支原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变应性鼻炎及鼻-鼻窦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哮喘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加重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是哮喘患者临床症状长期不缓解或成为难治性哮喘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变应性鼻炎及鼻-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