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老年患者贲门早期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1年1月—2018年6月行贲门早期癌ESD治疗的患者499例,按年龄是否超过65周岁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术后并发症、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等。结果中青年组包括227例患者(229个病灶),老年组中包括272例患者(283个病灶)。两组比较,除年龄(P<0.001)和体重指数(P=0.002)外,其他基线资料、病变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治愈性切除的比例为77.0%,低于中青年组的84.3%(P=0.045),而整块切除率(100.0%比99.6%,P=1.000)、完全切除率(94.7%比93.9%,P=0.7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比5.7%,P=0.747)、手术时长[(64.02±39.24)min比(66.16±44.62)min,P=0.566]和住院时长[(6.76±2.06)d比(6.47±1.74)d,P=0.0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47.9个月,随访者中,老年组有13.4%的患者追加了外科手术,略低于中青年组(14.1%,P=0.891),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总体死亡率、疾病相关死亡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生存分析发现,老年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4.41%,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9.18%,和中青年组的96.34%(P=0.156)、99.03%(P=0.85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治疗老年患者贲门早期癌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食管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1例食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特点。结果男患者占54.5%;年龄40~81岁,平均(57.5±12.4)岁;食管神经鞘瘤多位于胸上段(45.5%,5/11)和胸中段(27.3%,3/11);11例(100.0%)病灶的白光内镜分型均为隆起型,表面黏膜光滑、无溃疡。肿瘤直径为0.3~5.0 cm,平均(2.5±1.8) cm;超声内镜(EUS)显示10例(90.9%)起源于固有肌层,11例均为低回声,9例(81.8%)回声均匀;11例EUS下均无血流信号,6例(54.5%)为腔内生长,5例(45.5%)腔内外生长。完整切除率为100.0%(11/11),中位手术时间41 min,11例患者(100.0%)均未出现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为(1.2±0.6) d;平均住院时间为(6.9±2.5) d。所有组织标本中S100均为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 ESD和STER用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1例胃窦囊性病变,症状表现为呕血和黑便。上消化道内镜和超声内镜提示胃窦处有一囊实性肿块。CT和超声内镜显示胃壁受累的局限性囊性肿块,无淋巴结肿大。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彻底切除该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窦处囊性异位胰腺。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短期及长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患者共329例(331个病灶),并进行随访。回顾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分析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价内镜黏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内镜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胃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内镜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内镜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合并同时癌的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特点、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499例患者(512处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47例患者(50处病灶)合并同时癌,纳入同时癌组,剩余452例患者(462处病灶)纳入非同时癌组。采用t检验、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合并同时癌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499例患者中有47例(50处病灶)同时癌,发生率为9.4%(47/49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除病灶大小(P=0.046,OR=0.807,95%CI:0.653~0.996)、萎缩及肠化(P=0.017,OR=3.207,95%CI:1.229~8.371)、幽门螺杆菌感染(P=0.046,OR=1.952,95%CI:1.013~3.761)是早期贲门癌内镜下切除术后合并同时癌的独立危险因素。499例患者中,453例(90.8%)成功随访,Kaplan-Meier曲线显示同时癌组与非同时癌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2%和97.6%,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结论早期贲门癌合并同时癌发病率不高但仍不容忽视,若贲门病灶较小,需考虑其他部位合并主癌灶可能;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周围黏膜萎缩肠化严重的患者,行内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病变以外黏膜情况,同时建议患者进行更严谨的内镜随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