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肺功能状况,并探讨肺功能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2010年3月至7月对上海郊区社区2183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横断面调查。所有参加者均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肺功能等体检及血脂、肝肾功能及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 (1)按肺功能指数进行四分位分组,显示该人群随着年龄增加肺功能下降;女性肺功能低于男性;肺功能指数随体重指数、腰臀比增高而下降。从最低四分位组到最高四分位组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OMA-IR指数有降低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变化。(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肺活量指数、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与HOMA-IR指数呈负相关;腰臀比、舒张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为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活量指数下降、女性、腰臀比增加、舒张压增高、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身高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上海郊区40岁以上自然人群随着年龄增高肺活量下降,女性低于男性,除性别、腰臀比、舒张压等传统因素之外,肺功能指数下降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上海地区男性吸烟习惯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至8月选取上海郊区社区3521名40岁以上的男性进行调查。根据有无吸烟史以及每日吸烟支数分为不吸烟组、少量吸烟组(≤20支/d)、中量吸烟组(21~39支/d)和大量吸烟组(≥40支/d)。数据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量吸烟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高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吸烟组、少量吸烟组、中量吸烟组和大量吸烟组为自变量,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大量吸烟是2型糖尿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3,95%CI 1.02~2.28,P<0.05)。结论大量吸烟是2型糖尿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 000例,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ba-PWV检测、眼底检查,并将ba-PWV按照三分位分组,分析ba-PWV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①根据baPWV水平按照三分位分组,每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分别为5.6%(18/319)、11.0%(35/319)、14.2%(45/319),组间趋势明显(趋势P=0.000 4)。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尿病病程、使用降糖药物治疗呈显著正相关,比值比(OR)分别为1.35、1.07和2.59(均P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常范围血钾浓度偏低与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3月至7月选取上海郊区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2515名。所有参加者均进行问卷调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体格检查和75 g无水葡萄糖口服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并检测血钾、血糖、胰岛素和肝肾功能等。结果 (1)正常血钾水平,随着血钾浓度降低,OGTT 2 h血糖、OGTT 2 h胰岛素、收缩压逐渐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正常血钾浓度范围内,与血钾偏高组(5.1~5.5 mmol/L)相比,血钾偏低组(3.5~4.0 mmol/L)中糖代谢异常的患病风险增高,OR(95%CI)为1.61(1.04~2.48);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低血钾与糖代谢异常的患病风险仍然相关,OR(95%CI)为1.98(1.11~3.52)。结论 40岁以上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的血钾偏低与糖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定其CIMT值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两侧CIMT中较大值的相关性。CIMT≥0.7 mm定义为CIMT增厚。结果:纳入受试者共2 496名。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3.59±1.34)×109/L,CIMT平均为(0.58±0.12)mm。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四分位水平的升高,CIMT增厚的患病率亦随之升高(趋势P=0.000 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餐后2 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β=0.000 511,P=0.001 8)。校正全部因素后,随着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且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第4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第1四分位组(≤2.671×109/L),CIMT增厚的患病风险增加55%[比值比(OR)=1.55,95%可信区间(CI):1.13~2.14,P=0.000 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CIMT增厚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嘉定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对嘉定区社区2504名4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及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检测血糖及血脂。代谢综合征定义采用按照亚洲人特点改良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诊断标准。结果 (1)该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4.0%,其中男性31.4%,女性35.8%,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在绝经期妇女、超重、肥胖、糖调节异常和糖尿病人群明显增加,但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上海市郊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达30%以上,代谢综合征防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40岁以上自然人群静坐时间的长短对代谢综合征(MS)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7月上海市嘉定区2281名40岁以上社区居民。针对每位居民通过问卷采集每天静坐时间[分为≤3 h/d(1090名)、3~5 h/d(620名)、>5 h/d(571名)3组]、吸烟、饮酒、业余体力活动、步行等信息;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体检;完成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 h血糖、血脂水平。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趋势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共有794例(34.8%)符合MS的诊断标准。MS组女性比例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低、体重指数水平高(P均<0.05);(2)3组MS患病率分别为32.6%、34.0%及39.9%(P<0.01);(3)与静坐时间≤3 h/d组进行比较,静坐时间>5 h/d组MS患病风险升高(OR=1.38,95%CI 1.12~1.70);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静坐时间>5 h/d仍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95%CI 1.04~1.72)。结论上海郊区40岁以上人群中,静坐时间>5 h/d者与MS的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海郊区非糖尿病人群中低水平清蛋白尿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选取1 548名正常清蛋白尿[尿清蛋白/肌酐(UAC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个数的递增会否增加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40岁及以上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对其中数据完整的2 097人进行统计分析。baPWV值>1 753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按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诊断。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人群中男、女性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分别为23.64%和25.61%(P=0.195 2);代谢综合征患病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31.28%比35.71%,P=0.034 5);将人群按代谢综合征组分个数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发现随着代谢组分个数的递增,其动脉硬化患病率逐步增加,分别为2.69%、20.19%、29.81%、28.74%和37.16%,组间有显著差异(趋势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