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分析1例颅脑外伤术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案。结果本例患者住院过程中,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及降钙素原检测脑脊液辅助诊断;抗生素使用方案为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静脉注射,以及联合腰大池引流庆大霉素冲洗和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鞘内注射。治疗2周后患者颅内感染好转,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结论对于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静脉用药,联合腰大池引流庆大霉素冲洗和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鞘内注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方法采用相应锁孔入路对鞍区占位13例,脑膜瘤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胼胝体区胶质瘤2例,听神经瘤2例,脑转移瘤、硬膜外血肿和C2椎管内占位各1例实施手术. 结果 25例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6例;脑出血5例和硬膜外血肿1例均彻底清除.1例听神经瘤术后第3天因瘤腔再次出血死亡,切口下皮下积液2例,一过性尿崩3例. 结论锁孔手术具有脑暴露少,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解剖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开颅松果体区手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及其特征,并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经10%甲醛固定、红蓝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实验观察,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71岁。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内镜组和显微组,每组6具,分别采用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和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进行模拟开颅手术松果体区手术。模拟手术中,利用神经导航对松果体区以及手术间隙进行观察测量:(1)观察2组松果体区重要解剖结构;(2)内镜组术中,于剪开小脑幕前后,分别测量松果体区暴露面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3)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术中,分别测量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4)其他重要解剖结构间距的神经内镜测量。结果 (1)2种入路均可观察到双侧基底静脉、小脑中脑裂静脉、大脑内静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血管,以及滑车神经、四叠体、胼胝体压部和松果体等重要解剖结构,但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的手术通道狭窄、倾斜,视野局限。(2)内镜组模拟手术中,剪开小脑幕前后松果体区显露面积分别为(73.14±3.38)mm2和(127.77±7.90)mm2,剪开后明显大于剪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4,P<0.001)。(3)内镜组和显微镜组模拟手术中,第1、2、3手术间隙的暴露面积分别为(20.93±2.49)mm2、(72.55±4.18)mm2、(208.57±11.79)mm2和(9.12±1.12)mm2、(53.45±3.17)mm2、(175.29±9.98)mm2,内镜组均大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2、12.61、7.41,P值均<0.001)。(4)神经内镜测量显示:双侧基底静脉最大距离为(14.41±0.94)mm,双侧小脑中脑裂静脉最大距离为(8.23±0.84)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大距离为(8.41±0.96)mm,双侧大脑内静脉最小距离(第1间隙最窄长度)为(2.58±0.22)mm,松果体中心点至丘脑枕部中心点距离为(16.83±1.16)mm。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经Poppen锁孔入路模拟手术中间隙恒定,可安全到达松果体区;与显微镜常规Poppen入路相比,完全神经内镜Poppen锁孔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松果体区显露得更充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与方法.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神经内镜下微创治疗的52例颅内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其中垂体瘤20例、高血压脑出血20例、血管畸形伴血肿1例、脑外伤颅内血肿2例、胆脂瘤2例、视神经损伤2例、脑脊液鼻漏2例、亚急性有分隔硬膜下血肿1例、蛛网膜囊肿2例. 结果 除1例胆脂瘤患者术中出现岩静脉撕裂,术后并发小脑静脉性梗死而预后不良以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其中20例垂体瘤全切15例(75%),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23例颅内血肿中血肿清除满意22例,1例脑外伤后双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一侧发生再出血,再行开颅血肿清除后恢复;2例行视神经管减压患者视力明显提高;2例脑脊液鼻漏一次性修复效果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及复发;2例蛛网膜囊肿术后囊肿缩小,症状消失;1例亚急性有分隔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血肿清除满意;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复查MRI示肿瘤近全切除. 结论 神经内镜可在经鼻颅底手术、颅内血肿微创手术中发挥其显露范围广、深部照明好、微创高效的优势,取得简单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转基因技术,使中枢神经系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达到治疗水平已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前途的治疗新方法.研究证明使用合适的载体将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导入病变部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慢病毒载体具有可感染分裂细胞及非分裂细胞,转移基因片段容最较大,目的基因表达时间长,小易诱发宿主免疫反应等优点,是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1].为了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了(BDNF)在轴索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构建含BDN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为进行体内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ntraoperative aneurysm rupture,IAR)后影响手术效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间连续入选的135例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48个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病史、动脉瘤位置、术中临时阻断夹的应用及内镜辅助观察等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有31例患者的30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的22.22%,占患者的20.95%),最终对所有接受治疗患者在术后1、3及6个月进行随访得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94例,4分23例,3分9例,2分2例,1分8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机的选择(OR=0.063,P=0.019)、术前Hunt-Hess评级(OR=12.667,P=0.031)以及是否有高血压病(OR=0.143,P=0.045)都是影响IAR患者预后的因素,而动脉瘤的位置、术中是否使用临时阻断夹以及术中是否使用辅助观察夹闭效果等不是IAR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IAR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结论 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以及高血压病史都是影响IAR患者预后的因素,动脉瘤的位置、临时阻断夹的使用以及术中是否使用辅助观察等不是IAR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IAR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发热2d、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意识丧失4h入院。既往3月前因小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月余前因阑尾炎行手术治疗,1月前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入院查体: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项强直;右侧肢体屈曲,肌张力升高,左侧肢体刺痛能定位。外院头颅CT示左侧颞枕硬脑膜下血肿。入院行头部MRI检查示左侧额、颞、顶部颅骨内侧可见弧形长T1、稍长T2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混杂信号影,考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胸部CT检查示两肺下叶炎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8.2%。初步诊断:左侧额颞顶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局麻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术中引出大量淡红色稀薄脓液,考虑为硬脑膜下脓肿,术后行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予留置引流管继续引流并用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静脉滴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术后3d复查头部CT示颅内脓肿清除较彻底。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锁孔手术三种骨孔修复技术的对比观察(附64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比锁孔入路显微手术3种骨孔修复技术的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锁孔手术的病人资料,分别采用3种骨孔修复技术,其中骨屑回植法34例,丝线固定法15例和颅骨锁固定法15例。结果骨屑回植法开关颅时间较短,手术费用低,但皮下积液的发生率较高(20.6%)。丝线固定法操作简单,节省费用,但发生骨瓣漂浮2例。颅骨锁固定法可消除锁孔手术的"关键孔",不仅固定效果好,并发症少,而且可使其真正"无孔化"。结论颅骨锁固定法在锁孔手术的骨孔修复上,较骨屑回植法和丝线固定法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靶向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通路关键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小分子干扰RNA构建体与化疗药放线菌素D(ACTD)联合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AKT的siRNA靶序列构建靶向AKT的siRNA表达质粒,并以空载siRNA表达质粒为对照进行脂质体介导的小分子干扰siRNA表达质粒单独及分别与化疗药物ACTD对胶质瘤细胞C6系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T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3H-TdR掺人法分析细胞增殖。结果与c6细胞和转染空载体的C6细胞比较,转染siRNA表达质粒组AKT表达下调72%。TUNEL法发现C6组和空载转染组几乎没有凋亡细胞,而siRNA表达质粒组的凋亡率明显增加(Χ^2=35.26,P〈0.01);流式细胞分析发现siRNA表达载体转染后S期指数较对照细胞减少,而加入化疗药物ACTD后S期指数较对照细胞明显减少^3H-TdR掺人法发现与C6组和空载转染组比较,转染组细胞自第2天起存活率均明显下降(P〈0.01),且加入ACTD后治疗各组之间存活率也有明显差异(均P〈0.01);以siRNA表达载体转染组联合ACTD组减低最显著。结论靶向AKT的siRNA表达质粒联合化疗药ACTD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因此,质粒介导的siRNA表达载体为胶质瘤靶向性基因治疗与化疗药物联合可以成为胶质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米非司酮对人脑膜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脑膜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裸鼠肾包膜下法建立人脑膜瘤动物模型。应用三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皮下注射,4周后各组间肿瘤生长率作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SP法检测原始标本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PCNA免疫组化及电镜结果支持米非司酮可能通过阻断PR/糖皮质激素受体(GR)抑制脑膜瘤的增殖。结论 米非司酮对人脑膜瘤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