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9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243篇
医药卫生   8048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393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94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4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妊娠期凝血功能的检测在预防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妊娠期合并VTE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与同期产检及住院分娩的无产科合并症孕妇8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其血常规、凝血功能与纤溶状态。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VTE的危险度。结果所有观察组病例均经超声显像证实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右下肢23例,左下肢57例)。DVT组孕次及体重指数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DVT组更显著(P0.05)。结论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稽留流产病史、多孕次、体重指数增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均是VTE形成的危险因素,应多加监测,早期诊断,即时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垂体腺瘤形成中的作用,以及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垂体腺瘤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 分别提取64例垂体腺瘤患者(垂体瘤组)和32例非垂体瘤患者(对照组)外周静脉血的P16基因,用亚硫酸修饰、PCR扩增、基因克隆及平板克隆测序等技术检测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比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P16基因甲基化比例,以及对垂体瘤组中不同肿瘤大小、内分泌功能、复发、瘤卒中、侵袭性、年龄及性别临床特征患者的P16基因的甲基化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1)垂体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2)巨腺瘤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大腺瘤组和微腺瘤组(均P 0. 05),大腺瘤组与微腺瘤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3)无功能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分泌组(P 0. 05);(4)侵袭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非侵袭组(P 0. 05);(5)≥41岁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30~35岁组和36~40岁组(均P 0. 05),30~35岁组与36~40岁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6)复发组甲基化比例明显高于初发组(P 0. 05);(7)伴瘤卒中组与无瘤卒中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8)男性组与女性组的甲基化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结论 P16基因甲基化与垂体腺瘤的形成、大小、内分泌功能、侵袭性、是否复发以及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而与是否伴有瘤卒中及患者性别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医学检验技术隶属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该专业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技能培训,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毕业生专业素质欠缺等问题。本研究将“教学”“临床”“科研”三轴结合,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增加实验课程、临床技能和科研实训比例;依托“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实验室开放和本科生科研竞赛等抓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教育成效,对检验学科发展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4.
易晓阳刘加会  李友龙 《人民军医》2006,49(10):I0002-I0002,F0003
解放军77200部队门诊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面工作,认真执行党、国家和军队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贯彻落实新军事变革、军事斗争准备和为兵服务的总要求,牢牢把握保障官兵身心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这一目标不动摇,始终在转变服务理念、强化能力素质、细化科学管理、深化健康教育、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上很下功夫,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探索出了一条机关门诊部实施卫勤保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CSA)的效果。方法择期肾移植术患者24例,ASAⅢ级,随机分为3组(n=8),DCEA组:L1-2与L3-4间隙硬膜外穿刺,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剂量5ml,初始剂量10—20ml(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EA组:L1-2间隙硬膜外穿刺,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调节体位和硬膜外给药量(0.75%布比卡因+2%利多卡因,1:1混合液);CSA组:L3.4间隙经硬膜外针行腰麻穿刺,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10~13mg,根据阻滞平面给药2—4mg,次。3组目标阻滞平面k,记录入手术室后(基础值)和首剂量局麻药注入后1、5、10、15minSP、DP、MAP、HR。于麻醉前(T1)、移植肾植入髂窝后即刻(T2)、手术结束(T3)测血糖;记录开始注入局麻药至出现满意阻滞平面的时间、肌松程度、肾脏植入髂窝后患者不适感和局麻药总量。结果与CSEA组比较,阻滞平面达T6时间DCEA组延长(P〈0.05),局麻药总量DCEA组增多,CSA组减少(P〈0.05)。3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应及肌松程度CSA组优于DCEA组和CSEA组。结论与硬膜外阻滞和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相比,肾移植术患者连续腰麻产生较好的镇痛、肌松效果,且局麻药用量较少。  相似文献   
6.
近10年间,我科共收治急性中毒31例(不包括食物中毒),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从新生儿~12岁。中毒途径有消化道,呼吸道、鼻粘膜和皮肤。主要中毒种类,药物及农药、亚硝酸盐等。病情依中毒种类、剂量、时间长短不一而轻重不等。本组重症病人11例全部抢救成功,31例病人全部成活。小儿急性中毒的诊断往往较困难。为尽早确诊要详细采集病史,认真查体,尤其要注意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中毒特征,如CO中毒时呼吸困难而无明显紫绀;  相似文献   
7.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身心健康的标准,重新定义为“五快三良好”。 “五快”主要是反映生理状况,其主要内容为:吃得快,吃饭时不挑食、不偏食、吃得痛快,没有过饱或不饱的不满足感。睡得快,睡得舒适,一觉睡到天亮。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便得快,  相似文献   
8.
抢救室是易发生院内感染的场所。本院从 2 0 0 0年 2月起 ,加强了抢救室护理管理。本文对 1998年 11月~ 2 0 0 0年 1月与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4月本院抢救室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 ,以探讨护理管理与细菌培养合格率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 检测对象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①抢救室空气 ;②抢救室医护人员手指 ;③抢救室用物表面。1.2 方法 由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按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进行采样 ,每月检测 1次。合格标准 (参照监护室 )为 :空气细菌培养 <2 0 0cfu/m3 、手指及物品表面细菌培养 <5cfu/cm2…  相似文献   
9.
短串联重复序列HumFGA、D3S1359的法医学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的两个高多态位点HumFGA(human alpha fibrinogen,人类α-纤维蛋白原基因)、D3S1359的法医学应用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际检测案件统计结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两位点灵敏度高,分别为0.2、0.5ngDNA;同一性和可重复性均较理想;种属特异性好,常见动物未发现扩增产物,仅灵长类动物(黑叶猴和猕猴)有扩增条带;复合扩增体系效果良好;在352次减数分裂中,D3S1359未发现突变,HumFGA检测到1次,突变率为0.28%;实际案件统计和应用结果也显示两位点是多态性高,实用性强的两个遗传标记系统。HumFGA和D3S1359在法医学个人识别与亲子鉴定案例中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提高乳头内陷的治疗效果而进行手术方法改良。方法 自 1993年以来 ,采用一种新的乳头内陷整复方法—乳腺组织瓣乳头内陷矫正术治疗乳头内陷 12例 (11例双侧 ,1例单侧 )。结果 术后切口均 1期愈合 ,无乳头血运障碍发生。随访 1~ 3a ,无 1例复发 ,乳头感觉良好 ,形态满意。结论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 ,效果可靠 ,乳头形态好 ,无血运和感觉障碍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