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 DNA 与 pBR_(322)质粒 DNA 体外重组后,导入 E.coli HB_(101)建成基因文库,用疟原虫全基因组 DNA 从文库中筛出了5个杂交信号特强的克隆 pBF_1,pBF_2,pBF_3,pBF_4和 pBF_5。克隆 pBF_4 DNA与 P.c DNA,P.b DNA,及人白细胞 DNA 均无交叉反应,与 P.f DNA 杂交时,可检出的最低 DNA 量为10pg。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观察了3种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对中华按蚊Ⅲ龄幼虫的杀灭作用。结果表明,当喷施工程藻浓度高于3.0×105cels/ml时,作用24h后,中华按蚊幼虫死亡数较低,而在48h、72h后蚊幼虫大部分(67%以上)死亡;在喷施工程藻浓度低于3.0×104cels/ml时,24h、48h和72h的杀蚊幼效果均较差,此结果明显低于工程藻对淡色库蚊幼虫的作用效果。因此在应用基因工程藻进行现场控制蚊幼虫时,特别是在有较多按蚊幼虫的孳生地,应该考虑联合应用其它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因工程灭蚊幼蓝藻的现场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将转入球形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表达质粒的工程藻Anabaenasubtropic(pDC26)大量培养后,应用于山东省平阴县进行现场观察。结果表明:工程藻在9.41×105cells/ml浓度以上时,48h可杀死99~100%蚊幼虫;在9.13×104cells/ml浓度时,4d可杀死99%以上蚊幼虫,连续观察2个多月,工程藻仍有明显杀蚊效果,实验组最多14条/勺幼虫,而对照组210条/勺左右。观察还发现,工程藻对库蚊幼虫杀灭效果最好,其次为伊蚊,但高浓度时,对伊蚊仍有明显杀灭效果;由于按蚊幼虫密度太低,未能观察。此结果比单独使用球形芽孢杆菌杀灭蚊幼虫有明显提高,持续时间也延长,这将为蚊虫的持续控制提供一个新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5.
将球形芽孢杆菌两毒蛋白基因分别克隆并分别在大肠杆菌及鱼腥藻中表达,经对淡色库蚊幼虫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只表达一种毒蛋白基因的大肠杆菌或鱼腥藻对蚊幼虫无毒效,而将分别表达这两种基因的大肠杆菌或鱼腥藻等浓度混合使用时则表现出高的杀蚊活性,从而证明球形芽孢杆菌两毒蛋白基因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杀蚊活性与同细胞表达两种毒蛋白基因的大肠杆菌或鱼腥藻相比,结果相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已知芽孢杆卤杀虫蛋白的毒效依赖于它们与幼虫肠细胞膜的亲合力。对于其机理的研究和应用蛋白质工程手段改造杀蚊蛋白来说,蚊幼虫肠细胞膜的制备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收集了万余只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用于分离其细胞膜级分,进行蛋白组分分析,鼠抗血清的制备以及该抗血清对幼虫的作用的观察。仅在一龄幼虫观察到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两种蚊虫孳生地分布的蓝藻Synechocystks sp和Oscillatoria sp.的分离,并发现Anabaena sp.7120株可在城市污水中生长。以上三种蓝藻在自然水和培养条件下生活状态各不相同,但皆可作为蚊幼虫食物。其中,Oscillatoria sp.藻丝长而交织生长,藻体集结成块,仍然可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幼虫取食。以含有大量固体悬浮颗粒及细菌、有机质的生活污水直接培养Anabaena sp. 7120,可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 pallenns)幼虫有效取食,初步证明蓝藻在自然水中作为蚊幼虫食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搞清B.s杀虫蛋白对蚊幼虫肠细胞膜的作用机理,从而改进杀虫蛋白活性。方法:差速离心制备肠细胞膜泡,SDS-PAGE电泳分析其蛋白组分;测试其鼠抗血清对蚊幼虫的效应。结果:膜制备物蛋白组分分析显示了膜泡的纯度,而抗血清则对Ⅰ龄幼虫有明显的致死效应;日龄越小,致死率越高。结论:蚊幼虫肠细胞膜泡抗体组分与肠壁具有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蓝藻对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种基因工程杀蚊幼蓝藻对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方法:利用不同浓度基因工程藻,分别作用于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计算死亡率。结果:3种基因工程藻对不同龄期淡色库蚊幼虫杀灭作用相似;在藻细胞浓度低于104cels/ml时,杀灭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Ⅰ龄、Ⅱ龄、Ⅲ龄末Ⅳ龄初幼虫;而当藻细胞浓度高于105cels/ml时,对该蚊不同龄期幼虫的杀灭作用均高效。结论:应用基因工程藻现场控制蚊幼虫宜尽早喷施,可提高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从球形芽孢杆菌2362株基因文库中筛选了四个杂交阳性克隆,它们分别携带质粒 pDC4(7.8kb)、pDC5(7.8kb)、pDC6(8.4kb)和 pDC7(6.4kb)。斑点杂交结果显示,探针与pDC7结合能力明显比与 pDC4和 pDC6结合能力弱。四个杂合质粒 EcoRI 酶切图谱不同,但插入片段中都含有一个3.3kb 片段。Southern 印迹杂交实验进一步揭示该3.3kb 带可为探针识别;pDC24除此之外还有-1.4kb 杂交带,表明该质粒中携有两个与探针同源的序列。在以上四个克隆中,E.coli HB101(pDC4)对淡色库蚊幼虫有显著毒性,因而携有完整的基因51和基因42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