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在过去的10年中,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就是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死亡和住院率.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enzyme angiotension converting inhibitor,ACEI)的临床应用被认为是近10余年来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最重要进展之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SOLVD、V-HFTII、AIRE)已证实,ACEI不仅能减轻心力衰竭的症状,还能有效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寿命,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CHF的第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缺失突变及其表型的特点。方法在100例HCM患者中对MYBPC3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突变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其表型特点。结果在两例先证者中分别发现两个缺失突变14262_14264delAAG和14364delG,均位于外显子25。表型分析发现两例先证者均有劳力性胸闷、胸痛和晕厥史,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不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左室后壁分别为2.5、3.2),但SAM征阴性,发病年龄分别为38岁和29岁。结论缺失突变是MYBPC3基因突变的常见形式,14262_14264delAAG或14364delG突变导致的HCM表现为不对称性心肌肥厚,患者容易出现晕厥等症状,应该警惕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心衰得到控制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45%以下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与西药治疗组(西药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温阳利水、通调三焦之心复力冲剂,西药组仅常规应用强心利尿药治疗;疗程60d;比较两组主要症状改善及转归、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且心功能显著改善,LVEF提高。结论中药心复力冲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力衰竭是一组严重而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高,存活率低,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共同通路。目前认为,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心衰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参与并促进了心衰的发生发展,又被心衰进一步激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心衰的不断发展与恶化。本文就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利钠肽类、炎性细胞因子系统、C反应蛋白及其他神经体液因子与心衰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CE基因I/D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分布规律及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取汉族EH病人121例,对照组95人外周血,提取DNA,应用PCR技术进行ACE基因I/D分型。结果在汉族血压正常群体中,ACE基因I/D多态DD、D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2%,48%和30%,其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和54%。I/D多态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达到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EH组与正常组相比,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EH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增加。结论汉族EH发病与ACE基因I/D多态性相关联,基因型DD和等位基因D可能是EH发病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基因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设计为社区基础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入选3408例未治疗高血压患者,随机分配到双氢克尿噻组(891例)、阿替洛尔组(594例)、硝苯地平缓释剂组(947例)和卡托普利组(976例)单药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选择ACE2基因2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及ACE基因I/D多态,采用标准的PCR-RFLP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抽取部分测序验证。结果:ACE2rs2106809基因型与女性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治疗后舒张压降压反应相关(P=0.003)。多元回归分析调整治疗前血压、年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及ACEI/D多态后,携带ACE2rs2106809TT+CT基因型的女性高血压患者卡托普利治疗后舒张压下降较CC基因型携带者显著减少3.3mmHg(P=0.019)。协方差分析发现ACE2rs2106809CC和CT+TT基因型间舒张压降压反应差异卡托普利组显著大于其它药物组(P=0.009)。结论:ACE2T等位基因影响女性对卡托普利治疗的舒张压降压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术后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于阜外医院拟行心脏瓣膜手术且无心房颤动的患者122例。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测量术前、术后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加成产物水平,分析其变化与新发心房/ml比(75. 30±2. 86)ng/ml,P<0. 01]。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丙二醛加成产物较无新发心房颤动的患者上升更高[分别上升(24. 29±3. 66)ng/ml和(9. 24±1. 80)ng/ml,P<0. 01]。回归分析证实,循环丙二醛加成产物上升与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显著相关(OR:1. 04,95%CI:1. 02~1. 07,P<0. 01)。结论心脏瓣膜术后氧化应激水平上升与新发心房颤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的85例年龄大于14岁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平均年龄(25.9±9.9)岁,其中74.1%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达到(191.0±26.8/101.7±22.4)mmHg(1mmHg=0.133kPa),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占69.4%,39.5%的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37.2%的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结论成人主动脉缩窄患者多因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而发现,易造成多种高血压并发症,且多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异常,详细的体格检查,测量四肢血压有助于尽早诊断,自然预后差,一旦发现,应尽早进行介入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