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吕凤娇  吴洪 《海峡药学》2011,23(4):207-209
本文介绍了药剂学实验的现状及其重要性,并提出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从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及完善实验课的考核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作了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法优化生姜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法优化生姜多糖的提取工艺〔1〕。方法对醇沉水提法提取生姜多糖的工艺条件是运用 Box-Behnken中心组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主要探讨影响生姜多糖提取率的3个主要因素即生姜多糖提取过程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提取料液比对生姜多糖提取率的作用。结果在此次实验条件下,采用醇沉水提法提取生姜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应该是:提取时间118min,提取温度89℃,提取料液比为1∶15,生姜多糖的提取率可以达到4.62%。结论此工艺方便简单可行,是一条提取生姜多糖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41岁,健康体检发现,无明显不适。自幼体质较弱,经常咳嗽,咳痰,抗炎治疗有效,停药后易复发。体格检查:两侧胸廓无畸形,叩诊、听诊未见异常。胸部正侧位X线片:气管前后径、左右径均明显增粗(图1,2)。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Fe3O4为磁核材料,单体乙烯吡咯烷酮为基质,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对其体内外释放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释放研究中,毫微粒存在突释现象,72h时达到平衡,缓释效果较好;在给定同样剂量条件下,阿霉素溶液刚开始时获得较高血药浓度,但血药浓度又很快降低,在12h时血药浓度已经很低,而载药毫微粒在体内的消除较慢,在24h依然保持一定浓度,表现出一定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Fe3O4为磁核材料,单体乙烯吡略烷酮为载体材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毫微粒,研完了制备过程中投药量以及NVP用量对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俸外释放性进行研究.结果 发现阿霉素磁性毫微粒裁药量随着阿霉素投入量的增加先是增加而后变化不大,而包封率则逐渐下降;阿霉素磁性毫微粒栽药量随着载体材料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而包封率则不断增加.在体外释放研究中,毫微粒栽药量越大,突释部分越大,累积释放速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数字X线摄影系统的管电压对影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寻找数字X线摄影系统最适宜的管电压.方法 选择200例体检者,随机分为70、80、90、100、110 kV组.采用Kodak DR 3000数字X线摄影机检测不同管电压背景、肩部软组织、第8胸椎正中、肝脏、第7后肋间右肺野的正常后前位胸片信号值、曝光指数(EI)等,计 算单位面积X线照射量.结果 单位面积X线照射量:70 ~ 110 kV组依次减低,80 kV与90 kV组、100 kV与110 kV组比较P均>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P均<0.01.EI为1600~1 800.70~110 kV组空白背景、软组织、肺、肝脏的胸片信号值呈上升趋势,但90、100、110 kV组比较P均>0.05;胸椎70 ~ 110 kV组信号值呈下降趋势,80、90、100 kV组比较P均>0.05.结论 随着X线摄影管电压的增大,图像质量逐渐增高,摄影电压超过90 kV时图像质量增加不明显.从辐射防护考虑,数字化X线胸部摄影适宜的摄影管电压为100 kV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安全性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友谊医院2003年9月至2010年5月子宫肌瘤患者38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后1、3、6个月观察瘤体缩小情况,激素水平状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栓塞后3个月及6个月子宫肌瘤缩小率分别为32.8%,65.5%,月经周期无改变,经期缩短,术后6个月月经量减少至术前的54.2%,女性激素水平变化不明显,贫血状况及压迫症状改善.结论 子宫动脉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贫血,减少月经量,缩小瘤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负载黄芩苷的壳寡糖纳米粒,优化制备工艺,研究其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黄芩苷为模型药物,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黄芩苷壳寡糖纳米粒。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壳寡糖溶液pH值、黄芩苷加入量、搅拌时间、壳寡糖加入量、三聚磷酸钠加入量等因素的影响,设计L18(35)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黄芩苷壳寡糖纳米粒的制备工艺;采用CCK8法对载药壳寡糖纳米粒在体外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细胞抑制作用进行评价。结果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壳寡糖溶液pH值为4.5,黄芩苷加入量为1.4 mg,壳寡糖加入量为140 mg,三聚磷酸钠加入量为4 mg,搅拌时间为10 min。黄芩苷壳寡糖纳米粒包封率(82.87±1.54)%,载药量(6.01±0.24)%,平均粒径(63.2±2.7)nm, Zeta电位(+19.6±0.6)mV。透射电镜下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形态较为完整,分布均匀。体外细胞抑制实验表明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黄芩苷壳寡糖纳米粒较黄芩苷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两者的抑制率差异越来越显著(P<0.05)。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