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颈围与血脂谱问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基线数据库中24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全体参与医师经过专门培训,按统一要求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脂异常的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结果(1)2410例中男986例,女1424例。平均颈围为(36±4)cm。总胆固醇为(5.2±1.1)mmol/L;甘油三酯为(1.8±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3±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3.0±0.9)mmol/L;(2)男性、女性的颈围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男性r=0.093,女性r=0.077,均P〈0.01),与HDL-C呈负相关(男性r=一0.144,女性r=一0.062,均P〈0.05);(3)预测高甘油三酯血症最佳的颈围切点:男性为37em,女性为35em;预测HDL-C降低的颈围切点男性为40em,女性为35em;(4)预测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男性组为0.511,女性组为0.480(P〉0.05);预测LDL-C升高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527;女性为0.519(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血脂密切相关,尤其是甘油三酯和HDL-C;颈围可能做为筛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颈围、腰围、腰臀比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北京三级甲等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的基线数据库中3 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即2008年8月—2009年7月在北京市5个城区随机整群抽取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社区居民3 176例,均已诊断为2型糖尿病)。以BMI≥24/29 kg/m2分别作为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绘制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Med Calc软件中的Z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 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 291例(40.65%),女1 885例(59.35%);颈围为(36.6±3.7)cm;腰围为(89.0±9.4)cm;腰臀比为(0.89±0.06)。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围、腰围、腰臀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超重的AUC分别为0.721、0.833、0.677,评价女性患者超重的AUC分别为0.728、0.838、0.639;其中腰围、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超重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超重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肥胖的AUC分别为0.779、0.870、0.703,评价女性患者肥胖的AUC分别为0.735、0.849、0.629;其中腰围、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肥胖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肥胖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围、腰围、腰臀比评价男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667、0.772、0.629,评价女性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分别为0.661、0.746、0.621;其中腰围评价男、女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与颈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评价男、女患者代谢综合征的AUC与腰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评价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时腰围优于颈围和腰臀比,颈围优于或与腰臀比相当。颈围可以替代腰臀比用于评价超重、肥胖及代谢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返流中度以上者 ,观察检测颅内血流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对 5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用超声心动仪及经颅多普勒检查测量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 ,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55例主动脉返流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流量减低 : 型 6例 (10 .9% ) , 型2 4例 (4 3.6 % ) , 型 2 5例 (4 5.5% ) ;对照组 50例 ,颅内血流正常或增加 4 7例 (94 % )。结论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返流中度以上者可直接导致颅内血流量减低 (在排除其它因素外 )。  相似文献   
5.
醋柳黄酮片对血流变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醋柳黄酮片对血流变和血脂的影响北京市小庄医院(100026)卜祥雷,宋闽路,黄亚薇我院自1993年7月以来应用醋柳黄酮片治疗高粘、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对该药在治疗剂量和疗程下对血流变和血脂的影响作了系统的观察,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城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3年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及影响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7月对在北京城区社区就诊的3201例2型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访,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综合达标管理。依据管理3年前后降糖药物调整情况分为4组:增加胰岛素组(255例)、增加口服降糖药组(641例)、降糖药不变组(1621例)及降糖药减少组(684例),观察各组血糖达标情况。结果管理3年后,①4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e)分别从(8.3±1.9)%、(7.4±1.7)%、(6.8±1.3)%和(7.2±1.5)%,降至管理后的(7.5±1.5)%(t=5.38,P〈0.01)、(7.0±1.3)%(t=5.17,P〈0.01)、(6.7±1.2)%(t=2.62,P〈0.05)和(7.1±1.4)%(t=1.76,P〉0.05);HbAle下降〉0.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2.2%(133/255)、34.3%(220/641)、24.6%(399/1621)和31.9%(218/684),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②管理前血糖未达标(HbAle≥7%)的1280例患者中,管理3年后562例(43.9%)达标;③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背景者管理后血糖达标率分别为61.5%(342/556)、64.7%(1174/1814)、74.5%(619/813);人均月收入〈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者管理后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58.1%(971/1670)、77.3%(828/1071)和66.8%(137/205);④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增加胰岛素、增加口服降糖药、人均月收入2000~4000元、管理后BMI下降幅度和年龄,与HbA1c下降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0.45、0.80、0.72、0.96和1.08(P〈0.05)。结论通过3年积极调整降糖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尤以增加胰岛素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低收入、低教育程度者仍是血糖达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对在北京市5个城区的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3297例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行体重、身高及血糖控制指标的检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按应用药物情况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单种口服降糖药组、多种口服降糖药组和胰岛素组,分别为454、971、1179和693例。结果0)329例中,生活方式干预占13.8%(454/3297),单种口服降糖药占29.5%(971/3297),多种口服降糖药占35.7%(1179/3297),胰岛素占21.0%(693/3297)。②4组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依次升高,分别为(7.0±1.9)、(7.1±1.5)、(7.4±1.5)和(7.5±1.5)%(F=15.1,P〈0.01);HbA1c≥7.0%的比例依次增加,分别为32.2%、39.4%、52.1%和59.5%(χ^2=117.7,P〈0.01)。③生活方式干预组中32.2%(146/454)患者HbA1c≥7.0%,尚未应用降糖药物治疗;单种口服降糖药组中39.4%(383/971)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多种口服药或胰岛素治疗;多种口服降糖药组中52.1%(614/1179)患者HbA1c≥7.0%,尚未联合胰岛素治疗。④空腹血糖、治疗策略、餐后2h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为HbA1c≥7.0%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比值比分别为1.757、1.256、1.175和1.031。⑤在2843例应用降糖药患者中,应用二甲双胍占52.6%(1494/2843),应用胰岛素占24.4%(693/2843)。结论北京社区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一半以上HbA1c达标,但用药中存在未积极应用口服降糖药、不及时采用多药联合和胰岛素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城区社区糖尿病人群伴发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8年参加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的 329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中华医学会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伴1项代谢异常组、糖尿病伴2项代谢异常组及糖尿病伴3项代谢异常组,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①在本研究中,单纯糖尿病占4.7%(155/3295),95.3%(3140/3295)的患者有1项及以上其他的代谢异常,其中糖尿病伴1项代谢异常占32.6%(1075/3295),糖尿病伴2项代谢异常占42.1%(1386/3295),糖尿病伴3项代谢异常占20.6%(679/3295).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为62.7%(2065/3295).②糖尿病伴随代谢异常的组分越多,其体重指数(8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TG)升高越显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下降越明显、胰岛素抵抗越严重(P〈0.01).③随着代谢异常的组分增多,女性比例从单纯糖尿病组的49.0%(76/155)增加到糖尿病伴3项代谢异常组的61.9%(420/679)(P〈0.01).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高血压史、HDL-C降低、高TG及血压控制不达标均是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北京城区社区糖尿病人群中,95.3%患者伴其他代谢异常,62.7%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对糖尿病管理不能只控制血糖,必须进行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状况。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基线数据库中的33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血脂情况。血脂异常的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结果①3316例中男性1329例,女性1987例,平均年龄(65±10)岁。75.6%(2506/3316)患者至少有一种血脂异常,其中男性72.5%(964/1329),女性77.6%(1542/1987);②高TG血症、高T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41.9%(1388/3316)、48.1%(1595/3316),31.5%(1043/3316)患者LDL-C水平升高,21.2%(703/3316)患者HDL-C水平降低;血脂异常患者中已接受降脂药治疗者575例(22.9%),有血脂异常史者1393例TG、总TC、LDL-C和HDL-C的达标率分别为48.0%(669/1393)、17.4%(242/1393)、30.9%(430/1393)和75.8%(1056/1393);③血脂异常组患者BMI、腰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尿酸水平均较高;④超重、血糖控制未达标组有较高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79.0%(1678/2125)、78.9%(1756/2227);⑤回归分析显示,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糖化血红蛋白、BMI均相关。结论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血脂异常人群中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率很低。血脂异常与年龄、BMI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关。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除控制血糖外,还应重视脂代谓十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血压控制达标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采用多极抽样方法与患者自愿原则,纳入北京市4个城区中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8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为70.8% (2016/2849).入组前已合并高血压者1966例,其中血压<140/90 mm Hg(1mm Hg=0.133 kPa)者占54.8% (1077/1966),血压达标(<130/80 mm Hg)率17.8%(350/1966).血压达标与未达标者间TG、空腹血糖、腰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51、23.26、39.00和22.91,均P<0.01).1198例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较单纯糖尿病者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更多(P<0.01).结论 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血压达标率低;应加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多重危险因素控制和有效的社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