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10个县(市)共20个调查点。以各调查点1岁及以上本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数,并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3~6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 共粪检5 067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950人,总感染率为18.75%,其中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7.52%、8.47%、9.02%。3 ~ 6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446人,检出蛲虫感染5人。对160例钩虫感染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虫虫种鉴别,其中美洲钩虫感染139人、十二指肠钩虫感染16人、混合感染5人,分别占86.88%(139/160)、10.00%(16/160)和3.12%(5/160)。蛔虫、鞭虫和钩虫轻度感染者分别占67.98%(259/381)、88.58%(380/429)和94.53%(432/457)。调查的4个生态区中,以藏东⁃川西生态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31.79%);10个调查县(市)中,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50.13%),宁蒗彝族自治县最低(0.40%);高、中和低3类经济水平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67%(43/759)、26.67%(610/2 287)和14.70%(297/2 021);不同生态区、调查县和经济水平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2.20、814.60、201.34,P < 0.05)。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8.21%(441/2 422),女性为19.24%(509/2 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9,P > 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以1 ~ 9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5.88%);不同民族感染者中,以独龙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82.09%);不同职业居民中,以学龄前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5.06%);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中,以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4.80%);不同年龄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50、1 016.96、36.33、52.43,P 均 < 0.05)。结论 云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对低龄儿童、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农民、老人和少数民族居民等重点人群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程度。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5个调查点,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开展人体寄生虫感染、个人饮食卫生习惯等调查,并运用Epi Info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结果 此次云南省四川盆地生态区共调查1 264名居民,受检率为81.8%,其中205人感染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16.22%,感染虫种主要有蛔虫、钩虫、鞭虫和人芽囊原虫。主要以轻度感染(87.33%)和单一感染(83.41%)为主。中老年农民人群中钩虫感染率较高,并在两个调查县中感染率存在差异;钩蚴培养结果显示主要为美洲钩虫感染,仅发现2人同时感染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学龄前儿童和学生中蛔虫、鞭虫和原虫感染率较高。各虫种感染率在性别和民族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感染率存在差异。人群中土源性线虫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54.79%),人体寄生虫感染率与卫生习惯情况调查发现,使用新鲜粪便施肥和赤脚下地劳动增加了感染钩虫的风险。结论 云南省内四川盆地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与全省相近,建议加强防治相关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可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虫种感染特点采取相对应措施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的情况。方法 在野外采用日夹方法捕获鼠类动物, 所捕鼠送到实验室鉴定种类,解剖后取其病变肝脏压片用显微镜观察肝毛细线虫虫卵形态结构。结果 红河流域共捕获鼠类4目5科12属19种377只,捕获率(总密度)为15.26%。其中,元阳县、金平县和河口县捕获率分别为16.79%、9.37%、7.12%,黄胸鼠,短尾鼩和斯氏家鼠为优势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0.34%,河口、金平和元阳县感染率分别为22.83%、12.75%、2.73%,各县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胸鼠、斯氏家鼠、板齿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黄胸鼠、大足鼠和短尾鼩感染率分别为40.00%、37.04%、33.33%、25.00%、22.22%、18.56%、14.29%和3.57%,各种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红河流域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高,存在人或动物间传播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0个调查县20个调查点5 067人进行调查。采集粪便标本,使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查滋养体。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肠道原虫感染率为3.37%(171例)。共检出7种肠道原虫,分别是人芽囊原虫(1.76%)、哈门氏内阿米巴(0.77%)、微小内蜓阿米巴(0.32%)、溶组织内阿米巴(0.26%)、结肠内阿米巴(0.16%)、布氏嗜碘阿米巴(0.08%)、蓝氏贾第鞭毛虫(0.02%),混合感染率为0.12%(6例)。男、女性感染率分别为3.10%和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4)。感染者中以医务人员感染率(20.83%)最高,其次为待业人员(9.3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龙族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8.21%),纳西族次之(7.69%),不同民族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最高感染率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生态区(5.90%)和藏东南-滇桂粤南部生态区(5.01%),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香格里拉县最高(10.02%),其次为麻栗坡县(5.74%),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经济水平感染率最高(4.50%),不同经济水平类型地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率较高,建议有计划的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景洪市南鳢感染吸虫囊蚴情况,为制定当地鱼源性吸虫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景洪市主要的两种海拔和气候代表类型勐养镇和普文镇为调查点,分别从当地农贸市场采集活体南鳢带回实验室检查,采用人工消化法和水洗沉淀法收集南鳢不同部位感染的囊蚴,将检获的囊蚴置于生物显微镜下进一步鉴别虫种,分类并统计囊蚴的种类和数量。结果 共调查南鳢270条,检出吸虫囊蚴感染165条,总感染率为61.11%。勐养和普文两个调查点的南鳢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96.1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南鳢的鳃、鳍和其他肌肉中检出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等囊蚴,检出率分别为19.39%(32/165)、50.91%(84/165)和29.70%(49/165), 其中从勐养镇采集的南鳢鱼鳃中检出率高达92.31%,鱼鳍中检出率为34.62%,其他部位肌肉中检出率为15.38%。结论 景洪市南鳢体内吸虫囊蚴的感染率较高,当地应加大对鱼源性吸虫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