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0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44岁,因活动后心慌、气短,心前区隐痛2个月,加重伴休息时痛2d,服用硝酸甘油、硝苯地平无效入院。患者开始时快速走路约100m,心率达120次/min,出现心慌,心前区隐痛,几乎每天出现同样的症状,且逐渐加重,发作时含0.5mg硝酸甘油2片2次无效,休息1~2min后缓解。静息ECG正常。ECG运动试验:心率达127次/min时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持续10min后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病人的保护作用。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97~2004年间行PCI治疗病人210例,随机分为β-受体阻滞剂组(105例)及对照组(10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8h及16~24h抽取血标本检测心肌肌酸激酶(CK-MB)、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值,并随访病人院内、院外1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两组间CK-MB、E、NE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同组间,不同时间内CK-MB、E、NE值差异亦无显著性。(2)服β-受体阻滞剂组院内病死率较未服者低(2.1%比4.1%),1年随访β-受体阻滞剂组院内病死率亦较未服者低(5.5%比7.1%)。结论PCI治疗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病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产Partne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临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国产Partner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1个心脏中心置入Partner冠状动脉支架的1352例冠心病患者,观察术后1年内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352位患者共1869处病变置入Partner支架.其中,糖尿病患者占23.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占90.49%,C 型病变占30.98%,分叉病变占11.13%,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占7.81%;靶病变血管平均长度21.99±10.57 mm,病变平均狭窄程度88.18%±10.93%,参考血管直径3.17±1.81 mm,病变最大扩张压力13.77±3.01 atm;使用球囊预扩张的病变占78.12%,球囊后扩张的病变占25.79%.随访结果显示:12个月累积心源性死亡0.52%,心肌梗死0.96%,靶血管重建2.14%,MACE 3.62%,数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患者1年累积血栓发生率(0.66%)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结论 1 年的随访结果表明,国产Partner冠状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三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探索通过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CRT)的效果,并评价该方式下右心室的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随机分成单左心室起搏组和双心室起搏组,各15例。植入起搏器后优化两组起搏参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房室间期(AVD)、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MRA)、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占心动周期的比例(LVFT/RR)、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前间隔与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的差异,评估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的疗效,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单左心室起搏组与双心室起搏组患者术后12个月LVEF、TAPSE、LVFT/RR均增大,AVD、QRS时限、LVEDD、MRA、IVMD、SPWMD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术后单左心室起搏组AVD、TAPSE、LVFT/RR增大(P0.01);QRS时限、程控优化时间缩短(P0.01);起搏器电池预估寿命延长(P0.01);MRA减小(P0.05)。结论:RAAVD单左心室起搏与传统双心室起搏均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前者在延长左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QRS间期及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方面优于后者,且能缩短程控优化时间、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  相似文献   
5.
蔡尚郎 《山东医药》2004,44(4):51-5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病变冠状动脉强烈痉挛收缩。偏心斑块、纤维帽较薄、脂核较大、平滑肌细胞较少、炎性细胞较多,则斑块较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便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在破裂斑块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止血血栓,如果损伤严重,在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上形成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能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 观察 46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高血压病患者 (Ⅰ组 :平均年龄 62岁 )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 (Pmin)、Pd、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并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 48例高血压病患者 (Ⅱ组 :平均年龄 58岁 )比较。结果 Pmax :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12 4 92± 14 0 6)ms比 (112 52± 11 68)ms,P <0 0 0 1] ;Pd :Ⅰ组非常显著高于Ⅱ组 [(50 89±13 72 )ms比 (3 7 82± 9 0 1)ms,P <0 0 0 1] ;LVEF :Ⅰ组显著低于Ⅱ组 [(62 0 9± 6 3 2 ) %比(65 14± 5 89) % ,P <0 0 5]。Pm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Pmax、Pd、LVEF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LVEF和Pd均可能预测高血压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为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对血管内膜粘附因子和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大鼠120只,按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g低剂量组(2ml)与Pg高剂量组(5ml),各40只,后两组每3d分别接受相应剂量Pg肌注,且均不进行抗生素干预,历时12周。取其静脉血,检测三组血液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及MMP-9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g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大鼠静脉血中ICAM-1[(175.79±14.30)ng/ml比(182.62±15.07)ng/ml、(189.39±14.93)ng/ml]、VCAM-1[(256.49±37.17)ng/ml比(271.58±32.85)ng/ml、(286.66±30.66)ng/ml]、MMP-3[(3.23±0.69)ng/ml比(3.61±0.82)ng/ml、(3.97±0.83)ng/ml]及MMP-9[(1.30±0.39)mg/L比(1.48±0.39)mg/L、(1.67±0.45)mg/L]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0.01),且与Pg低剂量组相比,Pg高剂量组上述因子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可引起大鼠血清中血管内膜粘附因子和金属蛋白酶含量的显著增加,可加剧冠心病的病理演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下肢动脉病变与冠心病(CHD)的发生和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在社区冠心病监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社区内556例CHD老年人及158例非CHD的老年人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下肢动脉形态改变,并对血管病变(IMT、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管内径及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IMT、斑块检出率、总体病变率及中、重度病变率均高于对照组,左右同名血管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下肢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将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应用于社区冠心病监测管理中,可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sICAM-1和CRP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sICAM-1、CRP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临床鉴别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方法,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22例。将冠心病患者分为二个亚组,即ACS组和稳定性冠心病(SCHD)组。ACS组27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15例。SCHD组2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ACS组与健康组相比较,P选择素、sICAM-1、CRP水平均增高(P<0.01);与SCHD组相比较,sICAM-1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RP及P选择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ACS组中AMI与UAP患者之间P选择素、CRP和sICAM-1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P选择素水平与sICAM-1、CRP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选择素水平升高可能与ACS的发生有关,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标志之一,检测P选择素及CRP水平对于临床识别不稳定的冠状动脉斑块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歆  蔡尚郎 《医学综述》2007,13(6):464-466
脑钠素是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最近研究表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中,血浆脑钠素水平明显升高,能够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和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