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大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和肠镜、病理结果及Dukes分期、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结果①大肠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4.5岁,男、女性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黏液血便占65.5%,下腹疼痛占70.7%,腹泻占53.4%;③大肠癌肠镜确诊率为66.7%,以溃疡型为多见(57.9%);④大肠癌以直肠癌检出率最高(50.0%),其次为乙状结肠癌(13.8%);⑤病理类型以中分化管状腺癌最为多见(73.3%);⑥行根治性手术者49例(84.5%),行姑息性手术者9例(15.5%),均痊愈出院。结论大肠癌恶性程度高,若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的发病率男女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每年新发病例数达到94万,并且每年近50万人死于大肠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芯片(包括110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及MMP-9的表达。结果:VEGF-C和MMP-9在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2.7%和80.0%,明显高于两者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5.0%,10.0%)(P<0.05)。VEGF-C和MMP-9在Dukes C/D期大肠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7%和88.9%,明显高于两者在Dukes A/B期大肠癌中的表达(73.2%,69.6%)(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MMP-9的阳性表达呈低度正相关(r=0.253,P<0.05)。结论:VEGF-C和MMP-9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的高表达提示大肠癌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乳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核素联合美蓝染色法对58 例乳腺癌患者行内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内乳前哨淋巴结的相关特性。结果 ①内乳淋巴结显像率为19%,检出率100% ;内乳前哨淋巴结转移率为5%,均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②内乳前哨淋巴结转移状况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相关(P <0.05),而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位置、术前活检方式及病理类型无关(P >0.05)。结论 核素联合美蓝法内乳淋巴结活检成功率低,但有助于对患者分期及判断预后,并可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内脏反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大部分是因为在胚胎发育中基因错位所致,在临床上发生率约0.01%。内脏反位分为全内脏反位和部分内脏反位,我们在解剖时遇见1例标本为全内脏反位,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与它们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曾探讨了圆窗区及周围结构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虽有资料对颞骨中耳及邻近解剖结构的冠状位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描述,但由于无统一的冠状扫描基线,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目的:对比分析成人头部标本颞骨冠状切片和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上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差异。 方法: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冠状扫描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耳蜗、圆窗、圆窗龛、蒲氏间隙以及面神经颞骨内段等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圆窗龛的内外径、深度分别为(1.36±0.26)和(1.55±0.26) mm,面神经迷路段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4.19± 0.52) mm,面神经水平段距鼓室盖、距耳蜗、距锤骨头、距盾板、距砧骨短脚间的距离分别为(5.27±0.92),(1.36±0.28),(3.19±0.85),(5.30±0.58)和(2.86±0.54) mm。提示耳颞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4例患者,其中2例为同期乳腺癌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例为乳腺癌术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联合采用乳腺癌根治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结合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结果  1例患者于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3例随访至今,未见明显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乳腺癌根治合并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综合治疗,对提高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肠组织的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结肠癌术后转移复发与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结果在60例结肠癌组织中,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38.3%(23/60)、42.0%(25/60);在癌旁正常组织发生率分别为0(0/60)、18.3%(11/60);在结肠癌组织中,Syk、P1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5)。在癌组织中检测到Syk启动子甲基化的23例中,有8例术后癌复发转移,发生率为34.8%(8/23)。而在癌组织中检测到P16基因甲基化的25例中,有11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发生率为44.0%(11/25)。结论 (1)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2)结肠癌组织中Syk、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有助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分化的能力以及很强的体内成瘤能力等特性的一类细胞。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乳腺癌干细胞在乳腺癌生长、复发、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者前期实验曾探讨了圆窗区及周围结构在横断面上的配布特点,虽有资料对颞骨中耳及邻近解剖结构的冠状位影像学特点进行了描述,但由于无统一的冠状扫描基线,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的:对比分析成人头部标本颞骨冠状切片和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上二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差异.方法: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以与眦耳线相垂直的直线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 mm,厚度为1.00 mm的CT冠状扫描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颢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制成厚为1.00 mm的连续冠状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听小骨、骨性半规管、前庭、耳蜗、圆窗、圆窗龛、蒲氏间隙以及面神经颢骨内段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圆窗龛的内外径、深度分别为(1.36±0.26)和(1.55±0.26)mm,面神经迷路段至弓状隆起的距离为(4.19±0.52)mm,面神经水平段距鼓室盖、距耳蜗、距锤骨头、距盾板、距砧骨短脚间的距离分别为(5.27±0.92),(1.36±0.28),(3.19±0.85),(5.30±0.58)和(2.86±0.54)mm.提示耳颢区火棉胶冠状薄层断面标本能良好显示圆窗区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冠状扫描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