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戈 《健康必读》2004,(12):23-23
如果有一种药物吃了能活120岁,相信大家一定会去买。这种药物是有的,并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就是少吃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初次和再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保 守治疗的生存质量,了解再次骨折对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治疗OVCFs后出现再骨折 的患者30名(再骨折组)和同时期行保守治疗OVCFs后未发生再骨折的基本条件相似的患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出 院后3个月时SF-36简明健康健康状况调查表的调查结果。结果:再骨折组治疗后的8个维度均不同程度较对照组变差 (均P<0.01)。结论:再骨折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预期、情绪和社会活动 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比较单纯间盘切除术与间盘切除+后外侧融合术的疗效。方法:随访41例包括单纯间盘切除和间盘切除+后外侧融合的病例,平均随访88。7个月(60~134个月)。临床症状用JOA评分评价。包括:疼痛缓解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疗效优良占80.5%,其中78.3%行单纯间盘切除,83.3%行间盘切除+后外侧融合。治愈率82.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799)。术后残留腰背痛的评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461)。但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间盘切除十后外侧融合组术中出血多。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二次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阃盘突出所致根性疼痛的有效方式,再次行单纯间盘切除手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82个骨质疏松型压缩骨折的椎体,采用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Cobb′s角、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7周,4~99周);椎体前柱和中柱分别增高了4.6、3.9mm(P<0.05);Cobb′s角增加了3.4°(P<0.05);VAS评分增加了7分(P<0.05);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骨水泥外渗率为9.8%。结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可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通常评价手术患者的出血量主要是记录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但这往往忽视了外渗在组织间隙和积留在手术部位的血液,以及由于溶血作用所引起的血红蛋白丢失,这些都是无法看见的隐性失血。笔者研究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科施行的107例脊柱大中型手术的围手术期的失血情况。说明隐形失血在大中型脊柱手术中的数量和比例。探讨隐性失血形成的相关机制及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1972年首次提出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螺钉置入技术不断改进,如何置入最佳位置而将医源性损伤风险降到最低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无X射线引导下侧块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3-10/2008-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 对象: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29例,包括退变性疾病11例,类风湿性节炎6例,创伤7例,肿瘤5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13~82岁。 方法:29例患者均在无引导下行后路侧块钉固定融合术,选择后正中入路,充分显露后方结构,直至侧块外缘和需要融合的每一节段的关节突关节。保留融合临近节段的关节囊和棘间韧带,用Heller等关于螺钉轨道的分区系统置入螺钉,进钉点则用Ebraheim等模式在侧位片上选定。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并发症,螺钉最佳置入方向及进钉点。 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5~72个月,平均26.5个月。全部病例侧块螺钉置入未损伤椎动脉或脊髓,均获骨性融合。全部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通过An等的解剖投影评价方法,大多数螺钉置入到了合适的位置。X射线侧位片上没有超出Ebraheim等所描述的2区进钉点的病例,提示未损伤相应节段的神经根。进钉点最合适的是前区和1区,钉道的最佳位置是区域3区。 结论:无X射线引导下的侧块钉置入技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X线引导下侧块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29例患者,无引导下行后路侧块钉固定融合手术.包括11例退变性患者,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例创伤患者,5例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平均55岁(13 -82岁),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价螺钉置入方向及角度.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 5-72个月),本组病例侧块螺钉置入未损伤椎动脉或脊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无X线引导下的侧块钉置入技术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既避免了患者和术者的放射暴露又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 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 1 610 mL(50-8 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