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顺铂(DDP)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金属抗癌药物,是目前最有潜力和应用最广泛的抗肿瘤药物。顺铂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尤为重要,目前已被推荐为同步放化疗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广泛的使用,顺铂的耐药性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限制临床疗效和部分患者肿瘤治疗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顺铂的耐药机制复杂,发生环节较多,但具体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按照顺铂耐药发生的环节可分为:①顺铂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产生耐药;②顺铂通过细胞膜的流入或流出产生耐药;③顺铂在胞质中产生耐药;④顺铂与DNA结合后产生耐药。本文综述了宫颈癌顺铂耐药可能发生的四个环节及克服耐药常用的手段,为提高顺铂对宫颈癌的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辅助放化疗的效果。方法:Ⅰ~Ⅱ期乳腺癌患者65例,行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治疗,术后采用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辅助放疗采用调强放疗技术行全乳房照射;观察患者辅助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乳房美容效果、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情况。结果:随访12~78个月,4年生存率为100%,3例发生远处转移(4.6%),放疗主要急性毒副反应为Ⅰ~Ⅱ度皮肤反应(87.7%)及Ⅰ度骨髓抑制(46.1%),化疗主要毒副反应表现为Ⅰ~Ⅱ度骨髓抑制(86.4%)、Ⅰ~Ⅱ度消化道反应(88.1%)及Ⅱ~Ⅲ度脱发(74.6%);乳房美容效果优良57例(88%);不满意者8例(12%)。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后辅助放化疗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治疗结束后乳房满意度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干扰素-γ(IFN-γ)足三里穴位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Ⅲ-Ⅳ期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三组,即IFN-γ穴注组、IFN-γ肌注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穴注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穴注组及肌注组治疗后CD4 /CD8 值显著升高;穴注组及穴注对照组治疗后CD4 显著升高.三组治疗后比较,CD4 和CD4 /CD8 值穴注组高于肌注组及穴注对照组,CD8 值穴注组低于穴注对照组,以上各值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穴注组不良反应发生人次明显低于肌注组(P<0.05).结论:IFN-γ足三里穴位免疫治疗较INF-γ肌肉注射能更明显地增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副反应较小,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干扰素-γ(IFN-γ)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Ⅲ-Ⅳ期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七组,即Ib2穴注组、IL-2肌注组、IFN-γ穴注组、IFN-γ肌注组、IL-2+IFN-γ穴注组、IL-2+IFN-γ肌注组、穴注对照组。治疗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中CD3^+、CD4^+、CD4^+/CD8^+比值,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各组比较,联合用药穴注组较联合用药肌注组和单药穴注组。以及单药穴注组、联合用药肌注组较单药肌注组CD4^+、CD4^/CD8^+明显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人次单药及联合用药穴注组低于相应肌注组(P〈0.05),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联合IFN-γ足三里穴位注射较肌肉注射及单药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且副反应较小,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5.
李杰慧 《中外医疗》2014,(31):192-193
目的探讨应用Synergy直线加速器配备的锥形束CT(CBCT)研究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放疗摆位误差,为初治ⅡB期宫颈癌CBCT引导的个体化放疗计划的设计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该院采用CBCT图像引导调强放疗系统(IGRT)治疗15例ⅡB期宫颈癌初治患者,每次治疗时均通过CBCT影像技术,将扫描重建的三维X线容积影像(XVI)与计划CT图像的靶中心进行灰度自动配准,获得患者调整前的线性及三维旋转角度误差。将这些误差经六维床调整校正后再重复扫描配准,获得调整后的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变化的规律。结果 15例患者共获得CBCT扫描840次。其中线性误差(X轴、Y轴、Z轴)及三维旋转角度误差(u°、v°、w°)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调整前(-0.71±1.84)mm、(-0.48±2.64)mm、(-1.14±1.52)mm、(0.35±1.00)°、(-0.07±0.65)°、(-0.81±0.67)°;调整后(-0.29±0.65)mm、(0.59±0.69)mm、(-0.10±0.56)mm、(-0.04±0.52)°、(-0.04±0.41)°、(-0.12±0.48)°。调整前后的各线性误差与三维旋转角度误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ⅡB期宫颈癌患者放疗时线性误差Y轴方向最大、Z轴方向次之、X轴方向最小,而三维旋转角度误差u°最大,w°次之,v°最小。应用CBCT测定其摆位误差,并实时校正调整,可提高放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同步放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优选常规治疗方案,但是同步放化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介入化疗联合放射治疗作为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较好方法逐渐用于临床。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将60例Ⅱa到Ⅲb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介入  相似文献   
7.
周克明  李杰慧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95-195,202
本文报告乳腺外派杰病3例,结合文献复习重点讨论了诊断治疗问题.强调重视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阴道残端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贵州省肿瘤医院2007-2016年间收治初诊的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493例随访至 2018 年5月30日,随访率96.6%(474/493),中位年龄 45 岁,高发年龄40~50岁。451例(91.48%)无复发,平均无残端复发时间51.2个月,中位无残端复发时间44.8个月。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外照射、后装治疗是阴道残端复发的影响因素(P=0.000、0.000),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及盆腔外照射是影响总生存的因素(P=0.045、0.022、0.000)。结论 盆腔外照射及近距离治疗对降低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阴道残端复发的风险尤其重要,肿瘤最大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外照射是影响Ⅰ-ⅡA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总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盆腔外照射时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与膀胱及尿道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诊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盆腔外照射计划中膀胱及尿道最大剂量点(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计划靶区周围0.1、1、2 cm3接受的平均剂量(D0.1 cm3D1 cm3D2 cm3)及接受5、10、15、20、25、30、35、40、45、50 Gy受照体积占整个器官体积百分比(V5 GyV10 GyV15 GyV20 GyV25 GyV30 GyV35 GyV40 GyV45 GyV50 Gy)等相关剂量学参数及患者出现的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症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泌尿系症状与剂量学参数相关性。结果 膀胱及尿道的中位体积分别为294.8、4.71 cm3,以尿道各个参数的中位值为界分成两组,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尿道DmaxDminDmeanV5 GyV10 GyV15 GyV20 GyV25 GyV30 GyV35 GyV40 GyV45 GyV50 Gy与发生泌尿系并发症相关(t=14.30、21.65、32.19、33.36、16.62、17.91、21.52、20.11、12.27、37.25、30.18、36.24、21.98,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尿道D2 cm3V20、V40及膀胱V40D1 cm3D2 cm3是预测泌尿系发生2级不良反应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建议限制尿道的D2 cm3V20V40以尽量减少2级泌尿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杰慧 《中外医疗》2014,(30):74-76
目的探讨T2期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放疗,对该类患者根治术后的局部区域控制的影响及生存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126例在该院行改良根治术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T2期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乳腺癌病例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随访满5年以上,分析患者的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无瘤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及相关因素对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共计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全组的5年OS为95.2%、DFS为89.7%、LRFS为96.0%。采用单因素分析显示,其中年龄、ER状态、腋窝淋巴结阳性个数及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为其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对于T2期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包含年龄≤35岁、ER阴性者、3个腋窝淋巴结阳性及百分比〉20%危险因素者建议放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