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7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
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离不开实验室的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了进一步提高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诊断水平,南京军区检验质控中心在所属部队医院开展了骨髓涂片检查空间质量评价活动。现将我们参加五年来有关情况简述如下:且质控标本来源:由杭州117医院统一发给骨髓片,每次病例附简要病史,有的提供了组化在允许时间内回报。2五年内共参加20次,计40份标本,其中急非淋朋例(MZb,风a,叭b,eqfu,MeM7各一例)(风,MZa,M5a各2例)(Mbs例),急淋8例(I、2例,h,匀各3例),MDN例,粒细胞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淋…  相似文献   
3.
探刊干性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aneration,AMD)的病变发展特征并 寻找监测AMD病情进展的较敏感指标。 方法:用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明视视网膜电囤(ERG)、FM100-hue 色彩试验及视力检查,对60例(111眼)50~80岁、视力≤1.0的干性型AMD患者进行3~74个月(平均30.2个月)的随访观察。 结果:本组68眼经FFA检查、平均25.6个月随访,其中25%的患眼病灶损害有快慢不一的发展.全部111眼视力在平均30.2个月随访中有18%患眼的视力下降2行以下,且与病灶进展相符,FM100-hue 色彩试验的被随访者中,随访2年以后,其总错误分明显的增加(P<0.01).63眼的明视ERG在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结论:大部分干性AMD患眼的病灶损害和视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稳定。FM100—hue的总错误分可能为监测AMD病情进展的较敏感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50-152)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6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2月~2004年12月期间67例行胸腺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理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结果 按Monden标准评价疗效:缓解22例(32.8%),改善26例(38.8%),无变化14例(20.9%),恶化5例(7.5%),总有效率为71.6%.结论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可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应积极行胸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测胸廓内血管与胸骨边缘的距离,探讨其与心室穿刺的关系。方法解剖20具成年尸体胸前壁,在左、右各肋间,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胸骨边缘最凹点距胸廓内血管内侧缘、胸廓内血管外侧缘、胸廓内动脉内侧缘、胸廓内动脉外侧缘的水平距离,观察胸廓内动脉与胸廓内静脉排列关系。结果在左侧第四肋间,胸骨左缘距胸廓内血管内侧缘、胸廓内血管外侧缘、胸廓内动脉内侧缘、胸廓内动脉外侧缘平均水平距离分别是0.9500cm、1.5643cm、1.1570cm、1.3857cm;在左侧第五肋间,相应距离分别是0.9071cm、1.6214cm、1.1917cm、1.4333cm。结论心前区右心室注射,为了避免损伤胸廓内血管,应紧贴胸骨左缘进针。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结合研究冠心病虱的左室舒张功能(LVDF)。方法:在心尖四腔心切面上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例心病患和79例相同年龄组正常人舒张早、晚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最大速度(Vmax)时间速度积分(TVI),同时用TDI技术检测左室外侧壁心肌收缩、舒张期运动频谱的Vmax和TVI,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技术所检测的正常人舒张早期峰的Vmax和TVI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舒张晚期峰的Vmax和TVI逐渐增高,冠心病患的数据变化与年龄关系不明显,主要与其心肌的病理变化程度有关,当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出现“假性正常”、无法准确判断LVDF时,TDI技术的敏感性较高,它还可按检查的设计任意测量某一部位的心肌运动。结论:用血流多普勒频谱判断LVDF在一般情况下简单、方便。TDI技术可同时对左室收缩、舒张功能进行全面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丹参药物血清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丹参是重要的活血化瘀药,据<本草汇言>论述,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临床常应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冠心病等.由于血栓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cell,以下简称VEC)的损伤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探讨丹参保护VEC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本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