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二维和三维重建较高图像质量和较低吸收剂量的扫描方式。方法使用GE L ightspeed U ltra 16层螺旋CT机,对人体盆腔模型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50 mA或200 mA,螺距分别为1.375或0.985,层厚分别为5 mm或7.5 mm。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在辐射剂量观测栏,观测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变化。选择其中图像质量较好和DLP相对较低的4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结果DLP随管电流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增大,而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也随mA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提高。二维图像选择250 mA、1.375螺距、7.5 mm层厚,图像噪声低,影像细节能清晰显示,且DLP相对较低;三维图像选择200 mA、0.938螺距、7.5 mm层厚,能够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遵循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原则,科学地设置管电流、层厚、螺距等扫描参数,一方面能够保证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DLP值,减少X射线辐射对盆腔生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特征为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为散发病例,仅5%~10%的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DJ-1基因突变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PD发病的常见原因。DJ-1可以作为分子伴侣、半胱氨酸蛋白酶、乙二醛酶及过氧化物酶相关蛋白等,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有关,包括氧化应激、细胞转化以及转录与翻译的调节等。DJ-1在脑内广泛表达于海马区、杏仁核、黑质及皮层区域,其突变所致的PD具有一定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目前很多研究通过构建DJ-1基因敲除小鼠验证DJ-1在病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各种形式的DJ-1作为P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今后的特异性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不同的扫描层厚 ,靶点大小、形状发生的变化以及改变扫描野时靶点位置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和总结出最佳的扫描方法 ,以期达到肿瘤的精确定位精确治疗。方法使用西门子AR.CCT机对TLD -T1型头模 (内置有5mm球型金属标识 )进行扫描。把头模水平放置扫描床上 ,先行定位图扫描 ,再取靶点最大直径5mm进行单一层面扫描。130kV ,70mA ,扫描时间3s。当改变扫描层厚进行扫描时 ,层厚分别取2mm、3mm、5mm、10mm ,扫描野取250mm。当改变扫描野时 ,层厚取5mm ,扫描野分别取200mm、250mm、300mm。结果改变层厚时 ,5mm靶点直径大小的变化为 :2mm层厚和3mm层厚时 ,测量靶点直径为6mm ;5mm层厚和10mm层厚时 ,测量靶区直径为5mm。改变扫描野时 ,以扫描野200mm为基准 ,250mm、300mm靶点位置沿X轴的正方向分别偏移1.5mm、2.0mm。结论层厚与扫描野的变化对放射治疗的精确定位有一定影响 ,掌握其变化规律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行IMRT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鼻咽壁表面线样强化层的CT表现和扫描时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壁表面线样强化层CT表现和强化规律以及最佳扫描时机选择。方法  13 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 ,5 8例进行了延迟扫描或重复扫描。结果  83 %有与鼻咽表面一致明确线条样强化。注药后 74s时达到 97% ,92~ 3 44s间所扫病例全部强化。结论 线样强化比率高 ,对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鼻咽癌的CT诊断有较大帮助。扫描开始时间以 74s前后为佳 ,强化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在CT扫描中的强化规律和选择最佳扫描时机。材料与方法:98例做平扫加增强扫描,在持续观察时,使用单层多次或多层多次扫描技术,计算肿块明显强化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有85例明显强化,注药后56秒左右开始出现明显强化的有46例,74秒时达到82例,占96%,92秒时85例全部明显强化,明显强化后,持续时间可达250秒以上。其强化时相特点为注药后,癌肿快速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选择最佳的扫描时机对癌肿的清晰显示具有重要价值。扫描开始时间应以74秒前后为挂,持续观察时,扫描间隔时间宜长,且不会错过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肝癌介入治疗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如健脾理气中药配合,对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由于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变化相关,对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有可能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故以研究组器官血流动力学为目的的灌注成像更显重要。肝脏CT灌注成像可计算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分布容积(D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根据其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来判断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健脾理气中药配合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指导临床选择更加合适的用药配方等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RT-PCR)检测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的技术平台,应用该技术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ism,AREP) 家系进行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方法 应用SYBR GreenⅠRT-PCR技术对32个中国AREP家系进行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分析.结果 14个家系先证者存在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其中3个为纯合缺失突变、3个为复杂杂合缺失突变和8个杂合缺失突变,未发现外显子重复突变,突变主要累及第2~4号外显子.结论 建立了应用SYBR GreenⅠRT-PCR技术检测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的基因检测平台;中国AREP 家系的parkin基因外显子重排突变频率为43.8%,与国外报道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的改变及其与精神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69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和21例其他疾病患者对照脑脊液的5-HT、DA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和高香草酸(HVA)的水平。结果①患者组脑脊液的5-HT、5-HIAA和5-HIAA/HVA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HT/DA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而HV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患者组划分亚组后进一步比较的结果显示,除无精神异常组的5-HT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上述指标有或无精神异常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精神异常组脑脊液中的5-HIAA低于无精神异常组(P<0.05);阳性症状为主组脑脊液中的5-HT、5-HIAA、5-HT/DA和5-HIAA/HVA比值低于阴性症状为主组(P<0.05),5-HT、5-HIAA和5-HIAA/HVA比值低于无精神异常组(P<0.05),而阴性症状为主组与无精神异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可能存在5-HT和DA功能失衡,且这种失衡可能与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宫颈癌放疗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32例放疗前后宫颈癌患者进行常规盆腔MRI扫描和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选取ROI绘制宫颈癌病灶及子宫正常组织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测量相对信号强化率(RE%)和最大相对信号强化率(MRE%);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明显强化,放化疗后1个月内肿瘤较前不同程度缩小,强化后信号仍较高;放疗后3个月~1年肿块明显缩小,其中19例肿块消失,病变部位强化程度明显减低或不强化。宫颈癌放疗前与放疗后1个月内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值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E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比较,其RE、M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3个月以上与放疗前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放疗后1个月内与放疗后3个月以上测量宫颈病灶—子宫肌层的差值比较,其RE、MR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宫颈癌组织的血供状态,准确评估肿瘤情况,对宫颈癌放疗前进行分期并对放疗后疗效进行评价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