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肝血流变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HCC患者30例,其中手术切除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对象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流率4.0ml/s,曝光时间50s,采用去卷积模型,通过灌注参数图获得多种灌注参数。结果 肝癌组灌注参数HBF、HBV、HPP降低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HAP、HAI明显升高,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各灌注参数在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HCC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兔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设四氯化碳诱导和正常对照2组各15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每2周对实验组3只,正常对照组3只进行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扫描,用肝脏灌注分析软件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同时作相应的病理学观察,进行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自2周末至10周末,实验组肝动脉灌注量(HAP)呈升高趋势。对照组兔和实验组兔第2周末与实验组兔第4周末HA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与第6周末、第8及10周末HAP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灌注量(HPP)和肝血流量(HBF)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通过时间(MTT)逐渐延长。三者与肝动脉灌注量的变化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结果。结论 肝脏CT灌注参数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变化,可反映早期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肝脏血流灌注参数改变对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价值。方法:采用PHILIPS16层螺旋CT对23例原发性肝癌及13例无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脏灌注扫描,并用其ExtendedBrillianceTM工作站灌注软件分别测量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及肝动脉灌注指数等,以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规律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别为0·45±0·26ml·min-1·ml-1、0·31±0·22ml·min-1·ml-1、0·76±0·34ml·min-1·ml-1和0·61±0·21;对照组分别为0·19±0·06ml·min-1·ml-1、0·66±0·20ml·min-1·ml-1、0·86±0·20ml·min-1·ml-1和0·23±0·08。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组肝动脉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显著增高,肝门静脉灌注量显著降低,总肝灌注量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肝癌与正常肝脏CT血流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肝门静脉灌注量和肝动脉灌注指数存在显著差异;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原发性肝癌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评述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 imaging)的原理、技术要求及其在颅脑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CT灌注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要求,评价其在颅脑疾病(主要是肿瘤、缺血)应用中所提供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状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它参数。结果 CT灌注成像评价肿瘤、缺血性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除了能显示解剖形态学改变,还能了解血供情况、血流动力学状态等反映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对颅脑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CT灌注成像将在颅脑疾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药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肝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解毒散结汤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采用Seldingen技术行肝动脉栓塞化疗62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32例,以健脾解毒汤散结随症状加减治疗,30例为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肝功能变化、肝硬变加重率、不良反应率、生存质量和生存期。结果中药治疗组的肝功能、肝硬变加重率、不良反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药健脾解毒散结汤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64层螺旋CT灌注技术测定脂肪肝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64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成像15例,其中脂肪肝患者13例,健康志愿者2例,观察分析肝脏血流灌注各参数。结果脂肪肝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与正常组组间相比,肝动脉灌注值(Art.Perf)、肝门静脉灌注值(Port.Perf)、总灌注值(Tortal.Perf)下降程度明显;随着脂肪肝组组内病变严重度增加,Art.Perf与Tortal.Perf参数值亦有明显下降;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值各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脂肪肝的血流改变,并且对脂肪肝患者的血供情况加以评估,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灌注介入疗法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价值。方法对72例确诊肝癌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和双灌注介入疗法,并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统计其疗效差别,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双灌注介入疗法的应用价值。结果单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组总有效率为61.1%,行双灌注介入疗法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灌注介入疗法比单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效果更加稳定确切,在不增加治疗副作用的前提下,达到了类似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的目的,且减少了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参数,研究其肝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出诊断依据。方法本组30例行肝脏CT灌注扫描,其中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3例;肝癌12例,正常5例及正常组织25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和门静脉灌注量(PVP)。根据各灌注图像及相关参数评价正常组织与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2例肝脏恶性肿瘤(肝癌)患者BF、HPI及HA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MTT明显降低(P<0.01),均与良性肿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S在肝脏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及正常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良性肿瘤组中血管瘤的BV却高于正常组和肝癌组(P<0.05),而正常组与肝癌组的BV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灌注参数BF、BV、HPI、MTT和HAP能有效的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MRI灌注技术对肝脏恶性肿瘤占位性病变灌注系数进行量化分析的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肝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病例共28例(52个病灶),采用2DFSPGR序列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成像技术进行MRI灌注成像研究。计算肝脏灌注系数(HPI)并进行分组比较,利用各组肝脏恶性肿瘤HPI分布特征,选择MRI灌注量化诊断的参考标准。结果所有病变的HPI均高于正常肝组织组。原发性肝癌的HPI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应用HPI≥0.7作为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论MR灌注成像技术可以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进行量化分析,反应其血流灌注特点,有助于常见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脏良恶性肿瘤血流灌注的超声造影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评价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I)技术实时观察50例肝肿瘤CEUS动脉相血流灌注增强方式,并通过时间-强度曲线(TIC)定量参数对肝肿瘤血流灌注进行定量评估。 结果整体不均匀型、整体均匀型为30例肝脏恶性肿瘤动脉相主要灌注增强方式,周围向心型为20例肝血管瘤动脉相主要灌注增强方式。恶性病灶TIC形态快升快降,波峰尖锐;良性病灶TIC形态缓升慢降,波峰圆钝;恶性病灶较良性病灶增强时间(AT)明显缩短,TIC斜率(β)增大,A(峰值强度变化)·β值恶性病灶(55.01±42.36)较良性病灶(22.89±19.60)显著增高(P〈0.001)。 结论CEUS定量参数AT、β、A·β值能够反映肝肿瘤微小血管血流分布情况及灌注量特点,可用于肝良恶性肿瘤血流灌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亚砷酸治疗兔VXⅡ肝癌模型后,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系数(PS)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情况.[方法]45只兔VXⅡ肝癌模型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TACE联合亚砷酸治疗组(A组),常规TACE组(B组),对照组(C组)三组,每组15只,比较各组实验动物在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及MVD变化.[结果]治疗前三组兔VXⅡ肝癌模型的BF、BV、PS、MV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的BF、BV、PS均显著高于B组而低于C组(P〈0.05),B组的BF、BV、PS显著低于C组(P〈0.05) A组的MVD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的MVD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TACE联合亚砷酸可有效降低兔VXⅡ肝癌模型TACE术后的肿瘤残留灶的MVD,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几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种不同肝血流阻断方式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74例肝肿瘤患者根据肝血流阻断方式分为3组:A组(n=40)行pringle法,B组(n=23)行全肝血流阻断(THVE),C组(n=11)行解剖性肝血流(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阻断。并观察3组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和B组手术时间均较C组显著缩短(均P〈0.01),B组肝门阻断前1min和肝门开放后1min中心静脉压均显著高于肝门阻断后(均P〈0.01),B组和C组出血量均较A组显著减少(均P〈0.01),A组和B组术后3dALT、AST水平均较c组显著升高(均P〈0.01),3组肝血流阻断后均未发生肾脏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肝肿瘤行肝切除术时行pringle法血流阻断是一种简便方法,但出血量多;全肝血流阻断是一种减少出血的有效方法;解剖性肝血流阻断技术要求高,但术中肝损伤小,可避免缺血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局部注射和肝动脉给予血管抑素基因(Angiostatin)和内皮抑素基因(Endostatin)重组质粒对大鼠肝癌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肝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局部治疗组、局部对照组、肝动脉治疗组、肝动脉对照组。治疗组给予200μL质粒和脂质体复合物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00μL。治疗后观测肿瘤大小、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凋亡指标的变化。结果6d开始基因治疗组各治疗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001)。局部治疗组与肝动脉治疗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重组质粒两种方式对于肝癌均有抑制效果,但肝动脉的抑瘤效果不如局部注射,主要与重组质粒进入肿瘤方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肝脏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脏肿块病变患者的超声资料,评估CDFI的诊断价值。结果 CDFI显示肝血管瘤(n=43)无血流信号;原发性肝癌(n=13)血流信号丰富,动脉流速较高,阻力指数较大;转移性肝癌(n=12)在瘤体外围有较少的彩色血流信号。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流灌注指数(DPI)、门静脉充血指数(PCI)、阻力比(RR)以及肝总血流量(TLBF)明显高于肝血管瘤患者(均P<0.05)。结论 CDFI在肝脏肿块中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对不可切除的结肠癌肝转移(CRCLM)肝内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可切除的CRCLM在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超选择经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术41例患者,和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单纯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50例患者,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肝动脉置管化疗栓塞组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6.1%和38.0%,临床获益率分别是87.8%和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以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末梢神经炎、静脉炎、腹泻和口腔黏膜炎为主。两组间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肝动脉置管FOLFOX4方案化疗栓塞术治疗不可切除的CRCLM有一定的疗效,其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较单纯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临床上诊断明确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患者100倒,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采用仅一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用有特别疗效的中药方剂。经过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种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54.0%,组间疗效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纤维化指标变化和腹部超声下影像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有效办法,经济实用,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法肝脏灌注CT(PCT)成像及其去卷积算法的合理性。方法对同一组行肝动脉碘油抗癌药乳液化疗栓塞(Lp-TH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同时行动脉法PCT(肝固有动脉和脾动脉插管)和静脉法PCT(右股静脉插管),在GE AW4.2工作站上采用perfusion3软件(GE Medical Systems)进行肝脏灌注CT分析,分别以二进一室模型去卷积算法(DOCMDM)和最大斜率算法(MS)得出肝脏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动脉灌注分数(HAI)、肝血流量(HBF)。结果 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纳入此研究,其中10例静脉法PCT、10例肝动脉法PCT、7例脾动脉法PCT可用于灌注分析。动脉法与静脉法PCT-DOCMDM的肝癌组织、背景肝组织的4项灌注参数(HAP、HPP、HAI、H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法肝癌组织的3项灌注参数(HAP、HPP、HBF)其DOCMDM结果都显著大于MS法(P<0.05),背景肝组织3项灌注参数的两种算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一病例同时行动脉法和静脉法肝脏PCT,对照分析显示静脉法PCT-DOCMDM可以真实反映肝动脉与门静脉灌注;肝脏PCT-DOCMDM与PCT-MS对肿瘤组织灌注的评估存在较大差别,对背景肝组织灌注的评估比较相近。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的超声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腹腔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肝移植术后证实为腹腔感染,超声资料完整的1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治疗后复查的变化情况,总结其特点。结果18例腹腔感染患者中肝脓肿8例,腹膜腔感染5例,肾脓肿2例,胆源性肝脓肿并腹壁窦道感染1例,胆源性肝脓肿并腹膜腔感染1例,腹膜腔并腹壁切口感染1例。感染类型及超声征象:(1)肝脓肿:其中胆源性肝脓肿8例(均伴胆道并发症),5例伴肝动脉狭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与非胆源性肝脓肿类似,但病灶多靠近肝脏周边,与胆管关系密切,部分与胆管相通;(2)6例腹膜腔感染,临床症状明显,且多次复查局限性积液持续存在,内部回声紊乱;(3)2例肾脓肿,均累及单肾,常规超声表现多为边界欠清的低回声团,内见细密回声或(和)层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部均无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的病灶数目多于常规超声、边界更清楚;(4)1例腹壁窦道感染为上腹壁不规则低回声带,边界欠清,并与肝脏相通;(5)1例腹壁切口感染为腹壁切口内混合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血流信号。结论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治疗后复查情况,可较为准确的诊断肝移植术后的腹腔感染。对于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病例,超声造影不仅可明确病灶数目,清晰显示病灶边界,而且可观察病灶的血流灌注,协助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肝癌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调查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再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治疗方法、碘化油沉积、肿块类型、肿瘤血供、肝功能以及门脉癌栓是影响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影响因素,肝功能(B=0.5472,Exp(B)=1.6874)、门脉癌栓[B=0.6313,Exp(B)=1.8331]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影响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因素包括治疗方法、碘化油沉积、肿块类型、肿瘤血供、肝功能以及门脉癌栓等,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对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应用索拉非尼前后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探索应用CT灌注成像这种影像学手段来监测肿瘤生长的可行性,同时为评价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2只建模后处死作为病理对照,其余10只于种瘤后第14d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参数值。然后经口给予索拉非尼(20mg/kg/d)7d,种瘤后第21d再次行CT检查,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值进行比较。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细胞凋亡(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2只兔均接种成功。种瘤后第14d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次扫描肿瘤区所获得的参数HBF、PS、HA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aspase-3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更加明确索拉非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