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以便及时、准确地指导临床感染用药。方法:用API系统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结果:嗜血杆菌检出率14.9%,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0.4%,流感嗜血杆菌为4.5%。20株菌对氨苄西林(AM)、头孢克洛(CT)、头孢呋辛(XM)、头孢噻肟(CT)、亚胺培南(IP)和氯霉素(CL)的耐药率分别为15%、5%、0%、35%和5%。有1株嗜血杆菌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另有2株为非β-内酰胺酶介导的机制导致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结论: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及氯霉素对嗜血杆菌有极好的活性。头孢噻肟、氯霉素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100%敏感。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诊断依赖于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本文通过实验证实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钙蛋白T在AMI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强特异性。可取代CK-MB作为心肌损伤新的"金标准",较好地用于AMI的早期诊断与鉴别,促进患者的康复。我们收集临床心肌梗死患者68例,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2例重症肝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通过观察实验项目前后的变化,判断分析ALSS治疗重症肝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纤维蛋白原(FIB)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ALSS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是治疗重症肝病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8例乙肝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活性.结果 各临床类型乙肝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GD3+、CD4+,CD8+均下降,其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外周血CD3+、CD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乙肝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降钙素原(PCT)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PCT在CAP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对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73例CAP患者,并选取同期7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CAP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的PCT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比较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患者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在入院后各项指标检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AP患者治疗后PCT、CRP显著下降(P均<0.05),且与临床症状一致。细菌感染组PCT诊断CAP敏感性(92.9%)高于CRP(88.1%)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78.6%)。结论 PCT、CRP与WBC对CAP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PCT具有早期、快速、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动态检测血清PCT、CRP、WBC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PCT水平能更好地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益于判断预后及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VITROS 350是美国强生公司推出的用于急诊及常规生化的全自动分析系统.它采用独特的干式多层复合薄膜化学(简称干化学)分析;只需将少量待检样品加在膜上即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能满足临床准确、快速和灵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尤德宏  吴杭源  张根兴 《中外医疗》2009,28(24):161-16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重症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电解质(K^+、Na^+、Cl^+)、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凝血酶原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上述检测结果分别为(216±78、246±569)U/L、(394±103)、(284±88)umol/L、(51±6.3)、(32±1.4)g/L、(2.7±1.0)、(1.1±0.3)、(4.1±0.3)、(137±6、101±3)mmol/L、(27±5)、(62±11)、(27±7)s、(1.3±0.3)g/L;治疗后分别为(70±23)、(79±37)U/L、(156±66)、(111±45)umol/L、(56±5.9)、(34±1.6)g/L、(3.2±0.6)、(1.1±0.3)、(4.2±0.3)、(136±4)、(102±3)mmol/L、(17±5)、(44±9、19±5)s、(1.3±0.3)g/L。其中ALT、AST、TB、DB显著下降(P〈0.01),TC和ALB显著上升(P〈0.01),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1),其它项目改变不明显。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是治疗重症肝炎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9例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及35例正常人进行血浆DD水平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代偿组较正常对照组DD水平明显增高,肝硬化失代偿组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和正常对照组;肝硬化腹水组和无腹水组DD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DD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水平可早期了解肝硬化患者纤溶系统亢进的程度,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判断、出血预测、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23例陕西省澄城县澄合矿务局权家河煤矿中学(715208)张根兴急性腰扭伤多发生于中老年思者。笔者近几年用手法治疗本病23例,收效甚佳、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年龄:28~35岁者5例,35~50岁者10例,50~70岁者8例;病...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实验室使用的测定血液葡萄糖的方法主要有葡萄糖氧化酶法(GOD)和葡萄糖己糖激酶法(HK).GoD方法的第一步反应相当特异,第二步特异性较差;而HK方法由于反应与体内正常代谢途径中存在的反应十分相似,两步酶催化反应皆非常特异,同时此法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和准确性好,是国际上公认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