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例报告 男,18岁,因上腹隐痛7天,加剧3天于1987年3月1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未见异常,上腹部明显膨隆,并可扪及一实质性肿块,边缘不清,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18900,中性90%,淋巴8%,单核2%。腹腔穿刺抽出少许淡黄色液体,李凡他试验(+),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52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用脂餐超声试验测定脂餐后 60min胆囊排空率 ,并与 2 0例健康成人做对比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空腹胆囊容积较正常人大 (3 3 .2 7± 9.3 2 )ml,p <0 .0 5,脂餐后 60min ,胆囊残余容积明显增大 (2 3 .56± 7.94)ml ,p <0 .0 1,胆囊排空率明显减低 (2 9.19± 6.65) % ,p <0 .0 0 1。结论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空腹胆囊容积和脂餐后残余容积增大 ,胆囊排空率降低。对于不明原因的胆囊排空率降低者 ,在除外胆囊本身疾患和其他原因后 ,应考虑糖尿病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案。方法::将112例冠心病按心率快慢分为4组:A组≤60次/min,B组(61~74)次/min,C组(75~89)次/min,D组≥90次/min。分别对重建图像进行定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A组与C、D组及B组与C、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心率是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成像质量影响因素之一,当心率≥75次/min时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睾丸微石症3例超声表现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少年睾丸微石症 (TM)的超声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检查 ,同时确定有无其它阴囊疾病 ,追踪病史。结果 青少年TM超声表现与成人相同 ,都表现为双侧睾丸内弥漫、散在、对称的直径在 2mm左右的无声影小光点。睾丸大小与正常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病理改变为曲细精管内脱落的上皮细胞、糖蛋白、沉积的胶原纤维形成的钙化碎屑。结论 青少年TM无特异症状和体征 ,超声检查能确诊。定期随访可预测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或呈分叶状。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形状多较规则;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所有肿瘤内均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无创、安全、特异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同颈部其他性质包块的鉴别诊断,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udd-Chiair综合征介入治疗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意义.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进行系统、全面检测及分析.结果 所有BCS患者彩色多普勒均正确区分其类型.下腔静脉型及混合型BCS患者中,有2例发现下腔静脉血栓.肝静脉型及混合型BCS患者中有92%(34/37)观测到肝短静脉,其中18例患者测量了肝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频谱,肝功能 Child-Pugh分级A级与B级间肝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最大血流速度差异显著(P<0.01).肝内外间侧支循环除了肝短静脉外,本组中还有肝静脉与膈下静脉及腹壁静脉的侧支建立.本组患者中有41例肝实质回声增粗;28例门静脉增宽;34例脾脏增大.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但能对BCS正确诊断及分型,还能全面、系统观测相关内容.在树立下腔静脉与肝静脉为一整体概念,肝静脉与门静脉为一整体概念,肝静脉与肝短静脉为一整体概念,肝脏与脾脏为一整体概念前题下,详实、细致、全面的超声检查能为手术时机的选择、介入治疗方式的制定、治疗效果的评价及追踪随访提供可靠的数据,才能体现出超声检查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后支架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随访的TIPSS术后患者行X线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情况作支架管球囊成形术或重新置管。门脉造影前或后2周内行常规彩色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45例患者X线门脉造影证实有17例支架管功能障碍(15例狭窄,2例闭塞)。常规彩色超声检出20例支架管功能障碍(15例狭窄,5例闭塞),其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67%,阳性预测值为55%,阴性预测值为76%。超声造影检出16例支架管功能障碍(14例狭窄,2例闭塞),其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81%,阴性预测值为86%。结论超声造影较常规彩色超声能显著提高判定支架管功能障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高频超声乳腺回声紊乱中良性增生性病灶的识别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乳腺回声紊乱中良性增生性病灶的高频超声图像与病理组织类型的关系。探讨超声对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高频超声检测的228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并与其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归纳228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灶的声像图特征分为5类:增生性斑块形成137例、导管扩张或/和增生性囊肿形成4l例、乳腺弥漫性回声异常27例、增生性结节或包块形成17例、乳腺囊实性混合回声异常6例。超声诊断结论以图像特征分类结合相应病理改变分为: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组织增生;乳腺纤维腺瘤样增生;乳腺囊实混合性增生。诊断符合率83.3%。结论 本组乳腺良性增生病灶的超声特征分类与其病理结构相关,超声对乳腺性增生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显像对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判定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判定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的价值。方法: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和能量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猪后肢软组织枪弹伤创伤弹道及其周围组织成像特点,并结合病理检查分析其声学基础。结果:(1)枪弹伤失活组织区之一的原发伤道伛在二维超声下有显著的特点,呈一走行清晰,内径不一,内部回声随时间延长而呈动态变化的管道状回声。(2)伤道周围组织超声显像特点与距伤道远近密切相关。距伤道较近区域(挫伤区,为失活组织)二维超声下组织纹理明显紊乱,能量多普勒模式下血流信号稀少,而距伤道较远区域(震荡区,为变性组织)血流信号丰富,表现为血管内径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并多以静脉信号为主,结论:综合应用超声显像技术可对枪弹伤失活组织区域俾一基本判定,促进枪弹伤救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评价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先银  廖明松  王普杰  邓旦  汪盛贤  张燕  刘仪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96-97,100,F000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糖尿病兔视网膜血流频谱,旨在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血流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3/06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6只,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46只进行糖尿病模型复制;糖尿病模型复制采用链脲佐菌素,耳缘静脉注射药物后(65mg/kg)24h内血糖高于18.87mmol/L,并能稳定5d即可为成功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时间点,2,4,6,8周时间点。每组在超声检测后处死,取视网膜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光镜检查。常规超声检测视网膜动静脉血流频谱。结果:纳入动物56只,44只动物成功制备模型,且54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在第2周显著增快,最大血流速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3.92&;#177;0.69),(12.23&;#177;0.43)cm/s],到第4周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11&;#177;0.41),(12.23&;#177;0,43)cm/s],从第8周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28&;#177;0.48),(12.23&;#177;0.43)cm/s],阻力指数和脉动指数在整个实验组变化不明显。②实验组视网膜静脉血流速度从第2周起显著增快,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3&;#177;0.12),(2.98&;#177;0.13)cm/s],直至实验结束。结论: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流为一过性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一过性增快,以后表现为缺血,而静脉血流速度增加,表明视网膜处于一种高回流状态。视网膜应对血糖改变的血流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