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应用单抗原微珠抗体检测肾移植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经验,并探讨阳性DSA的处理方法及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单抗原微珠抗体,并分析DSA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检测样本173份,其中移植前47份,移植后126份.移植前1例出现DSA,移植后8例出现DSA,应用硼替佐米及增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硼替佐米治疗者1例DSA免疫荧光强度下降至阴性水平,2例下降超过50%.出现DSA时与未出现DSA时的估算肾小球滤过滤分别为(1.50±0.59) ml/s与(1.23±0.38)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抗原微珠抗体动态检测DSA的效果好,DSA的出现影响了移植肾eGFR,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可使DSA免疫荧光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mmuKnowTM-Cylex检测技术能否作为肾移植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预警指标.方法 收集17例肾移植受者的肝素钠抗凝全血46份,通过测量CD4+T细胞刺激后释放的ATP浓度来判定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结果 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发生前(移植术后两周内)组CD4+T细胞ATP值为(383.47±186.51)ng/...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为抗代谢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以其低毒副作用的优点已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上移植患者常联合用药,霉酚酸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联合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尚不清楚。目的:动态监测霉酚酸浓度,比较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药代动力学特点,以探讨其最佳治疗浓度窗,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其毒副反应。方法:应用SyvaEmit-2000药物浓度检测分析仪检测肾移植受者服药(霉酚酸酯)前(C0)、服药后0.5h(C0.5)和服药后2h(C2)霉酚酸血浓度,并根据3个时间点的浓度值来计算0-12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结果与结论:入选340例肾移植受者,共检测霉酚酸3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820例次,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联合用药组574例次;霉酚酸酯+环孢素A联合用药组246例次。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0-12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显著低于霉酚酸酯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前、服药后0.5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0.05),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服药后2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P〈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后0.5h出峰的病例数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0.05)。结果可见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应根据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如与他克莫司联用时,应该更早地减低他克莫司剂量。三点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监测相对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Cylex ImmuKnow检测方法是惟一得到FDA认可的检测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 它直接反映细胞免疫的功能,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量化等优点。 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后患者监测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in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i),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术后排斥或感染的关系。 方法:140例肾移植受者采用ImmuKnowTM-Cylex®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收集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状态分为排斥组18例,感染组35例与稳定组87例,同时收集61份健康人群血样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数据作对照。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排斥与感染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有71.4%(n=25)分布在低免疫区,同比对照组、稳定组与排斥组比例明显增高(P < 0.05)。感染组iATP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说明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对监测肾移植后感染具有显著意义。提示ImmuKnowTM-Cylex®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为肾移植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但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6.
背景:作为抗代谢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以其低毒副作用的优点已经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上移植患者常联合用药,霉酚酸酯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联合使用时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尚不清楚。 目的:动态监测霉酚酸浓度,比较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药代动力学特点,以探讨其最佳治疗浓度窗,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从而提高疗效,降低其毒副反应。 方法:应用 SyvaEmit-2000药物浓度检测分析仪检测肾移植受者服药(霉酚酸酯)前(C0)、服药后0.5 h(C0.5)和服药后2 h(C2) 霉酚酸血浓度,并根据3个时间点的浓度值来计算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 结果与结论:入选340例肾移植受者,共检测霉酚酸3点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820例次,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联合用药组574例次;霉酚酸酯+环孢素A联合用药组246例次。霉酚酸酯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0-12 h的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值显著低于霉酚酸酯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前、服药后0.5 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 < 0.05),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服药后2 h霉酚酸浓度值高于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P < 0.05)。霉酚酸酯联用他克莫司组服药后0.5 h出峰的病例数高于霉酚酸酯联用环孢素A组(P < 0.05)。结果可见霉酚酸酯与不同免疫抑制剂联用时应根据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如与他克莫司联用时,应该更早地减低他克莫司剂量。三点霉酚酸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监测相对简便易行,在临床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Cylex ImmuKnow检测方法是惟一得到FDA认可的检测移植受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方法,它直接反映细胞免疫的功能,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量化等优点。目的:通过对肾移植后患者监测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intracellular adenosine triphosphatei),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术后排斥或感染的关系。方法:140例肾移植受者采用ImmuKnowTM-Cylex方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收集数据结合患者临床状态分为排斥组18例,感染组35例与稳定组87例,同时收集61份健康人群血样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数据作对照。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排斥与感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功能iATP值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有71.4%(n=25)分布在低免疫区,同比对照组、稳定组与排斥组比例明显增高(P〈0.05)。感染组iATP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说明感染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对监测肾移植后感染具有显著意义。提示ImmuKnowTM-Cylex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为肾移植后并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客观依据,但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有待于大样本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监测肾移植受者术后抗HLA抗体水平,探讨新生的抗HL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有38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进行了抗HLA抗体的监测,监测时间3~96个月,所有受者术前的抗HLA抗体水平均为阴性.使用莱姆德抗原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HLA抗体,抗HLA抗体水平>10%为阳性.对术后抗HLA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间移植肾功能进行比较,观察新生抗HLA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术后抗HLA抗体阴性者318例(82.8%);阳性者66例(17.2%),其中抗HLA Ⅰ类抗体阳性者3例,抗HLAⅡ类抗体阳性者61例,抗HLA Ⅰ类和Ⅱ类抗体均为阳性者2例.HLA-DR位点0个抗原错配者92例受者中有7例新生抗HLA抗体,1~2个抗原错配者292例中有59例新生抗HLA抗体,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抗HLA抗体阴性者中移植肾功能良好者占87.4%(278/318),抗HLA抗体阳性者中移植肾功能良好者占65.2%(43/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位点的抗原错配与肾移植后抗HLA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而新生抗HLA抗体会造成移植肾功能下降,从而降低移植存活率,肾移植术后监测抗HLA抗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de novo development of anti-HLA antibodie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graft function. Methods 384 kidney recipients,who were negative for anti-HLA antibody before transplantation, were monitored for anti-HLA antibodies over a period of 3-96 months, and a sens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anti-HLA antibodies. HLA antibody >10 % was defined as positive levels. Results Among 384 recipients tested, 318 recipients (82. 8 %) were negative for anti-HLA antibody after transplantation; 66 recipients (17. 2 %) developed de novo HLA antibodies, 3 recipients with HLA class Ⅰ, 61 with HLA class Ⅱ, 2 with both HLA class Ⅰ and Ⅱ. According to amino acid residue matching, 7 cases developed de novo antibodies among 92 recipients with 0 HLA-DR mismatches,compared with 59 cases among 292 recipients with 1-2 mismatches, 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 01 ). 87. 4 % (278/318) recipients negative for HLA antibodie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chieved good graft fun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65. 2 % (43/66) recipients positive for HLA antibodies (P<0. 05). Conclusion De novo production of HLA antibodies posttransplantation may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LA-DR mismatch. De novo HLA antibodies posttransplantation might damage graft function and reduce graft survival rate. The detection of de novo development of anti-HLA antibodies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assessing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为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行的265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共死亡285例,按肾移植时的年份分为1990~1995年(A)、1996~2000年(B)、2001~2005(C)、2006~2010年(D)4组,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统计不同时间段死亡例数及各死亡原因构成比,并将其分为移植肾失功能死亡组(n=181)和移植肾带功能死亡组(n=104),对两组死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肾移植受者死亡率分别为:A组28.21%;B组15.57%;C组8.14%、D组3.41%,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7.72%(79例)患者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死亡,该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15.79%(45例)患者于术后3~5年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是,失功能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40.88%)、肺部感染(26例,14.36%)、药物性肝衰竭(18例,9.94%);带功能组:肺部感染(46例,44.23%)、药物性肝衰竭(21例,20.19%)、心血管意外(2例,占1.92%).结论 肾移植受者死亡率随时间的发展呈明显下降趋势,患者死亡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术后3个月,第二个是术后3~5年,感染是移植肾带功能组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在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显著增加,加强对肺部感染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防治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核酸检测试剂盒(DH3)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480例妇科门诊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样本,分别采用DH3、TCT和HPV-PCR检测,对TCT≥ASC-US者行阴道镜下病理检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H3诊断价值。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正常者370例(77.08%),良性病变者(≤CINⅠ)59例(12.29%),高危者(≥CINⅡ)51例(10.63%);TCT、HPV-PCR和DH3诊断阳性率分别为26.04%、32.08%和27.08%;DH3与TCT检测一致率为94.79%(P0.01),与HPV-PCR检测一致率为93.13%(P0.01);DH3灵敏度98.18%,特异度87.57%,阳性预测值70.13%,阴性预测值99.39%,准确率为90%,检出高危型(≥CINⅡ)的ROC曲线面积Z=0.887(95%CI为0.785~0.918,P0.01)。结论 DH3试剂盒与TCT、HPV-PCR在检出HPV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具有高度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高,操作便捷,临床筛查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