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古稀胶囊(主要成分有机硒 ) 对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接受放射治疗的 34例鼻咽癌患者分成单纯外照射(单放组 ) 1 2例和外照射加用古稀胶囊(药放组 ) 2 2例。结果 :放疗后与放疗前比较 :药放组 :CD+ 3 细胞增加(P <0 .0 1) ,CD+ 4 细胞升高(P <0 .0 5 ) ,CD+ 4 /CD+ 8比值回升 ,无显著差别(P <0 .0 5 ) ,IgG含量下降(P <0 .0 5 ) ,B细胞百分数和IgM含量有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意义(P <0 .0 5 ) 。较单放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古稀胶囊可拮抗放疗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同时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 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 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 D3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原始细胞中 CD1 3 HL A- DR 细胞为 94.6 9% ,CD1 3 CD34 细胞为 96 .86 % ,CD41 a CD34 细胞为 41.6 0 % ,CD1 3 CD41 a 细胞为 40 .0 0 % ,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仪单参数分析证实周期蛋白 D3表达明显升高 ,周期蛋白 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G1 期 5 2 .10 % ,S期9.90 % ,G2 M期 38.0 0 %。结论 :周期蛋白 D3的异常表达导致单核系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同时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肝细胞癌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用5μg/ml、10μg/ml Tan ⅡA处理肝癌细胞HepG2 24、48 h后,采用噻唑兰法、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周期、侵袭和转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an ⅡA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an ⅡA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侵袭和迁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an ⅡA显著抑制p-Akt表达,降低p-Akt/Akt比率,促进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 ⅡA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停滞与迁移,其调控机制可能与Akt/PTEN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研究证实,Rac1蛋白能够调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氧化酶的表达,刺激内源性活性氧产生,引起内皮细胞毒性改变.目的:探讨Rac1蛋白在缺氧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材料:自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oenix amphotropic 293包装细胞、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的pLNCX-N17Rac1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以体积分数为1%O2、5%CO2及94%N2缺氧条件下培养72 h.用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L61Rac1感染组)和主导抑制型pLNCX-N17Rac1(N17Rac1感染组)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主要观察指标:①感染后稳定表达阳性克隆筛选.②采用pull-down和Western blot分析感染前后细胞内Rac1的活化.③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72 h后各实验组细胞中cleave-caspase3表达.④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筛选出稳定表达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型的pLNCX-N17Rac1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克隆:应用putl down和Western blot证实各组细胞内Rac1的活化改变: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感染细胞比较.缺氧72 h后L61Rac1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证实3组细胞中血清反应因子表达无明显改变,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为入核表达,而L61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蛋白在细胞核周大量表达,血清反应因子发生出核转位.结论:Rac1参与了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血清反应因子蛋白核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离、纯化、鉴定及蛋白质氨基酸测序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3PD)修饰蛋白(MP),观察庆大霉素诱发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时,MP抗自由基损伤及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对MP进行鉴定分析。纯化的MP以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序列。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腹膜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L/d×7 d 0.9%氯化钠溶液2 mL/d×14 d)、阴性对照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0.9%氯化钠溶液2 mL/d×14 d)、阳性对照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表皮生长因子20μg·kg~(-1)·d~(-1)×14 d)及实验组(腹膜内注射庆大霉素140 mg·kg~(-1)·d~(-1)×7 d MP 250μg·kg~(-1)·d~(-1)×14 d)。应用MP观察7和14 d的ATN大鼠模型血清及肾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PO)、还原型谷光苷肽(GSH)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动态变化。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等形态学方法,观察MP修复ATN时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组织形态学及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表达的变化。同时测定血肌酐(SCr)水平。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法证实,MP位于细胞质内,且钾浓度为3.2 mmol/L条件下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钾浓度为5.4 mmol/L时。MP由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实验组的血清及肾皮质匀浆中LPO、NO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值均<0.01),GSH明显上升(P值均<0.01)。MP组肾脏病理改变比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SCr下降(P<0.01);实验组的ICAM-1表达较阴性对照组下调。结论自由基积极参与ATN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MP能够抑制ATN大鼠血清及肾组织中LPO、NO水平的升高及GSH水平的下降。MP具有抗自由基损伤及修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研究证实,Rac1蛋白能够调控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氧化酶的表达,刺激内源性活性氧产生,引起内皮细胞毒性改变。 目的:探讨Rac1蛋白在缺氧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1/2008-05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 材料:自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Phoenix amphotropic 293包装细胞、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和主导抑制的pLNCX-N17Rac1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细胞以体积分数为1% O2、5% CO2及94% N2 缺氧条件下培养72 h。用持续活化型pLNCX-L61Rac1 (L61Rac1感染组)和主导抑制型pLNCX-N17Rac1 (N17Rac1感染组)反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 主要观察指标:①感染后稳定表达阳性克隆筛选。②采用pull-down和Western blot分析感染前后细胞内Racl的活化。③采用持续缺氧的方法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缺氧72 h后各实验组细胞中cleave-caspase3表达。④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和定位。 结果:筛选出稳定表达持续活化型pLNCX- L61Rac1和主导抑制型的pLNCX-N17Rac1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克隆;应用pull down和Western blot证实各组细胞内Racl的活化改变;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感染细胞比较,缺氧72 h后L61Rac1细胞发生明显凋亡。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分析证实3组细胞中血清反应因子表达无明显改变,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N17Rac1-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为入核表达,而L61Rac1- HUVECs中血清反应因子蛋白在细胞核周大量表达,血清反应因子发生出核转位。 结论:Rac1参与了内皮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可能与其调控血清反应因子蛋白核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接受一线治疗且疗效评价稳定(SD)或以上的NSCLC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6)和对照组(n=56)。在接受一线化疗方案原药或减药的维持化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IK细胞免疫治疗,检测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根据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NCI-CTC 4.0,观察两组患者的毒副反应情况并随访远期生存。结果 CIK治疗后较治疗前T细胞亚群状态改善,未见3~4级不良反应。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6个月,高于对照组的7.5个月(P<0.05),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9.2个月和18.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一线疗效≥50%PR-CR者(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50%~100%)的中位PFS为11.5个月,高于疗效<50%PR-SD者(靶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0~50%)的79个月(P<005),但中位O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一线疗效≥50%PR-CR者和疗效<50%PR-SD者中位PFS及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疗效≥50%PR-CR者中,治疗组的中位PFS为11.5个月,亦高于对照组的88个月(P<0.05),但中位O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免疫治疗在中晚期NSCLC维持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自身抗肿瘤能力,延长PFS,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提高NSCLC维持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CIK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增殖、表型变化和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无血清体系中的增殖规律、表型变化及其抗瘤活性。方法:不同培养基培养CIK细胞,采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CIK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的表型,CytoTox96非放射性细胞毒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经过细胞因子和抗体刺激后,CIK细胞能明显增殖,无血清培养基加自体血浆组最高可扩增473.28±27.53倍,无血清培养基组可扩增218.24±16.86倍,而RPMI1640加FCS只扩增11.52±1.04倍。CD3 CD8 、CD3 CD56 、CD226 CD11a 和CD305 CD11a 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D3 CD4 细胞则明显减少。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明显高于LAK细胞(P<0.01),且其细胞毒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结论:CIK细胞在体外扩增能力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高,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过继免疫细胞制剂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亚砷酸钠选择性诱导G2+M期NB4细胞凋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诱导NB4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DNA电泳和免疫印迹法研究亚砷酸钠对NB4细胞的作用。结果①亚砷酸钠作用的NB4细胞先阻滞在G2+M期,而后发生凋亡;②dUTPFITC特异性地标记G2+M期NB4细胞,而且发生在G2+M期阻滞后;③亚砷酸钠处理NB4细胞,周期蛋白A、E、D1、D2和D3无明显变化,周期蛋白B1表达随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④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亚砷酸钠处理的早期(16h),有部分S期细胞表达周期蛋白B1,晚期大部分高表达周期蛋白B1的细胞处于G2+M期,有少量亚二倍体细胞高表达周期蛋白B1。结论结果提示亚砷酸钠选择性诱导G2+M期NB4细胞凋亡时,伴周期蛋白B1表达的升高。  相似文献   
10.
形态学分型困难的白血病24例免疫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慧  马东初  蔺迪  于卉影  时葆赋  陆岩 《医学争鸣》2006,27(13):1185-1187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4例临床形态学诊断困难的急慢性白血病进行快速、有效地免疫分型,以指导临床化疗. 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及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分型根据抗体积分系统,并与FAB分型进行比较. 结果: ① 9例临床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② 5例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的患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1例为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为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且1例伴红系异常改变; 1例为未分化型白血病;1例为淋巴细胞白血病B,T双表达;③ 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2例为髓系白血病;3例为红白血病(M6);④ 1例MDS伴骨髓纤维化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M6;⑤ 4例疑似粒-淋双表型白血病经FCM免疫分型确诊为粒-淋双表型白血病. 免疫分型与FAB分型的符合率为79.2%. 结论: 流式细胞仪多参数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可以弥补FAB分型的不足,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为白血病治疗措施的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