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高血糖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rp酶的影响,采用改良的Hanahan和Luthra法测定了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NIDDM患者红细胞膜(Ca2+-Mg2+)-ATP酶活性降低,且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呈负相关,后者与红细胞内Ca2+浓度呈正相关。说明(Ca2+-Mg2+)-ATP酶活性下降时,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可能与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的过度糖化及细胞内Ca2+浓度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 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 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 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 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 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 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5岁。因胸痛4个月,右下肢无力2个月,双下肢无力10 d入院,无排便、排尿障碍,无意识障碍,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无颅神经受累,无感觉障碍。脊髓MRI示颈6~胸2椎管内肿瘤,压迫脊髓。转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儿手术切除肿瘤后逐渐康复,随访6年未复发。该患儿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脑(脊)膜瘤(WHO Ⅱ级)。儿童胸痛伴运动障碍,应与脊膜瘤这种椎管内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在临床实践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C-C motif)ligand 2]和性别-年龄-生理学指标(gender-age-physiological index,GAP)评分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预后的判断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确诊为IPF的患者35例,同期收集了因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就诊、但无其他肺部疾病或其他器官疾病的门诊患者10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predicted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predicted 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DLCO%)(CC组除外)、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差异, 同时检测血清和BALF中CCL2的水平,分析不同GAP组间CCL2水平、生存时间的差异以及CCL2与GAP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CC组相比,IPF组血清和BALF中CCL2均升高。IPF组(Ⅰ、Ⅱ、Ⅲ期)与CC组4组间比较显示,氧合指数、FVC%、血清和BALF中CCL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F组(Ⅰ、Ⅱ、Ⅲ期)3组间比较显示DLCO%有差异。相关性方面,BALF中CCL2 与FVC%、DLCO%均呈负相关,与GAP评分呈正相关。IPF组(Ⅰ、Ⅱ、Ⅲ期)3组间生存时间有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BALF中CCL2和GAP评分对预测IPF预后的价值,同时首次揭示了不同GAP分期患者BALF中CCL2水平具有差异性,且 BALF中CCL2与GAP评分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倒1岁9个月川崎病女性患儿,因血小板升高(684×10^9/L),给予双嘧达莫25mg口服。首次服药后约15min出现呕吐,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口唇肿胀,呼吸困难,T36.3℃,HR130次/min,R32次/min,BP97/54mmHg,诊断为双嘧达莫过敏反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注射,5min后患儿症状缓解。30min后给予西替利嗪和甲泼尼龙,1h后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黄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熏吸香烟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的方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测定黏膜下炎症细胞、肺小动脉、支气管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支气管黏膜下炎症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明显较模型组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亦明显较模型组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能够减缓COPD患者的气道重构,延缓或阻止COPD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纤支镜对以支气管肉芽肿为表现的肺曲菌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纤支镜对以支气管肉芽肿为表现的肺曲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以支气管腔内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肺曲菌感染的纤支镜检查结果作一分析。结果:12例患者,以咳嗽和咯血为主,X线表现以肺不张多见,有基础疾病5例。纤支镜所见大部分位于两上叶,呈息肉肿块状7例,气管狭窄阻塞4例,3例呈粘膜改变为主。8例有略样坏死动物及黄色分泌物。结论:以支气管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肺曲菌病纤支镜下所见的肿块、质硬、干酪样分泌物及黄色分泌物具有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为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变化的意义,采用Hafeman’s改良的比色法共测定36例RA、42例SLE、102例健康人血清中该酶的活性。结果,RA病人血中GSH-PX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高于SLE患者(P<0.01),SLE患者虽高于健康人,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表明,在结缔组织疾病中,RA有代谢异常的GSH-PX。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VIG无反应性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有IVIG治疗资料的川崎病患儿,按IVIG使用时间分成早期组(病程1~4 d)、常规组(第5~9天)及晚期组(≥10 d)3组.疗效评价参考MG无反应性及急性期(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有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个月~13.8岁,其中早期、常规及晚期组各有108例、763例和181例.早期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28.7%,31/108)显著高于常规组(11.9%,91/763)和晚期组(7.2%,13/181,均P<0.01).早期组和常规组相比,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7.6%(19/108)比18.3%(140/763),5.9%(4/68)比5.5%(25/452),均P>0.05],晚期组急性期及亚急性冠脉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早期和常规组[33.7%(61/181)和12.8%(15/117),均P<0.01)].结论 川崎病病程1~4 d应用IVIG增加了患儿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发病≥10 d应用则增加了冠脉并发症的发生率,第5~9天可能是最好的IVIG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